施里芬|施里芬计划制定初衷,为何是进攻,而不是防御计划?两线作战很难( 二 )
文章插图
英国虽然海军强大,但其陆军实力并不强,他们向来都是依靠其他国家的陆军在欧洲征战,只有迅速解决法、俄两国,才能迫使英国失去欧洲“依靠”,转而与德国讲和,继而取得完胜。施里芬只给3个月时间,这是德国承受的最佳时间。其次,攻其不备。与法国宣战,法军势必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因为那是普法战争后,割让给德国的土地。而德军8个师凭险据守,坚持6-8星期,右翼的德军迂回到法军基本不设防法比边境,出其不意地猛攻法国。
文章插图
更绝的是,施里芬算准了俄国因制度腐朽,效率低下,俄军的战争动员,在战争爆发后6-8个星期才能完成集结。一旦法国解决后,可以通过德国密集而高效的铁路网,迅速挥师东线进攻俄国。换句话说,就是打个“时间差”。从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将不利的两线作战,转变为两次“单线作战”,这是“施里芬计划”的精华部分。但是,计划顺利实施是有条件的,一是,英国不插手陆地上的战争。事后看,进攻比利时无疑是挑战了英国底线,最终出兵。
文章插图
二是,战役节点必须卡得要准。计划中对每天的进攻进度,都有详尽的说明,犹如一份《施工进度表》。然而,战争是最具有不确定因素的,一个节点出现问题,将导致一系列的麻烦。德军就是进攻至巴黎24公里停了下来,影响了战争进程。更重要的是,为了达成战役的突然性,这就要求计划实施前,法国和俄国都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尤其是俄国,一旦其做好战争准备,那么德军就没有了“时间差”,不得不面对两线作战的境地,不要说进攻法国了,就是自保都成了问题。
文章插图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一代明君康熙大帝,为何要否决施琅提出的进攻日本的计划?
- 欧洲|葡萄牙与西班牙,如何切西瓜,计划瓜分地球?
- 宦官|明朝的宦官为何不敢杀皇帝? 朱元璋制定的一项制度功不可没
- 曾国藩|曾国藩为了戒色,给自己制定了一个方案,一般人很难做到!
- 美国原子弹救了日本?苏联更疯狂计划曝光,一旦实施日本灭亡
- 刘邦|皇帝制定一法令,女性备受煎熬、男性乐开了花,却为后人打下基础!
- 医生告诉她活不过50岁,她回家制定“三不原则”,活到了93岁高龄
- 粟裕连夜修改作战计划,许世友认为他在瞎搞,陈毅: 你吼个甚子
- 二战末期,美军为何最终放弃了进攻日本本土的“没落行动”计划
- 二战时,日本曾有一个疯狂计划,准备豪赌一把,此国说: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