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里芬|施里芬计划制定初衷,为何是进攻,而不是防御计划?两线作战很难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大多数人都知道“萨拉热窝事件”, 因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死亡,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但很少有人知道,一个发生在异国他乡,与德国毫无关系的刺杀事件,为什么就能引发一场世界大战?这就不能不提到德皇威廉二世。自逼走俾斯麦后,狂妄地推行所谓的“全球战略”,使德国在欧洲愈发孤立起来。为应对严峻的局面,时任德军总参谋长的施里芬,制定了著名的“施里芬计划”。正是这份计划,与刺杀事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施里芬|施里芬计划制定初衷,为何是进攻,而不是防御计划?两线作战很难
文章插图
这还要从与英国的军备竞赛说起。威廉二世继位前,“铁血宰相”俾斯麦可以说是“韬光养晦”、暗中运作,成功将昔日的欧洲强国——法国整整孤立了20年,并将所有的矛盾推向英国和俄国,而德国在其中成了各国都想攀附的对象,一时成为欧洲大陆的霸主。然而,毫无政治头脑的威廉二世继位后,因政见不合逼俾斯麦递交了辞呈,全面推翻了他的“大陆政策”,与俄国断绝友好,促使法、俄两国结盟。更要命的是,与英国交恶,并展开了一场长达十余年的军备竞赛,直至一战爆发。
施里芬|施里芬计划制定初衷,为何是进攻,而不是防御计划?两线作战很难
文章插图
威廉二世推行的“全球战略”,更是暴露其“霸权主义”、“军国主义”的本质,欧洲各国纷纷“摒弃前嫌”,组成“反德联盟”。也就是说,一战还没有爆发,协约国集团已经形成。面对严峻的形势,施里芬不得不未雨绸缪,制定作战计划。由于德国在政治上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就只剩下“武力对话”了。那么,为了抢得战争的主动权,就必须采取趁其不备、“先敌开火”的策略。说白了,“施里芬计划”从制定的初衷,就不是一份防御计划,它只能是一份进攻计划。
施里芬|施里芬计划制定初衷,为何是进攻,而不是防御计划?两线作战很难
文章插图
如何解决同时在东、西线,对法国和俄国展开进攻?是施里芬比较头疼的事情。他在分析了法、俄两国的国情后,提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作战计划。将德军96师中的9个师,部署在东线防范俄国,剩下主力投入西线进攻法国。西线也分为左右两翼,左翼8个师部署在阿尔萨斯和洛林一线,牵制法军,剩余的87个师从右翼,经比利时绕过其防御重点,迅速攻占法国,再折返进攻俄国。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施里芬计划”,一个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运用两次的计划。
施里芬|施里芬计划制定初衷,为何是进攻,而不是防御计划?两线作战很难
文章插图
“施里芬计划”的高明之处和制胜条件。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皇威廉二世拙劣的外交政策,一步步将德意志帝国拖入到一场世界大战,而同时在东、西两线作战的窘境,成为德军总参谋长施里芬需要破解的最大难题。单就战术角度讲,“施里芬计划”有许多高明之处。首先,要快。在与英国长达十余年的军备竞赛中,双方可谓是耗尽了财力,而德国更显劣势,因为英国有富庶的海外殖民地——印度可以榨取,德国却没有。一旦形成消耗战、持久战,德国战败是迟早的事情。为此,对法、俄两国的战争更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