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点赞:"麻雀变凤凰", 上海涌现"家门口的好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记者:吴振东、潘旭、仇逸

新华社点赞:"麻雀变凤凰", 上海涌现"家门口的好

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的平南小学,曾是一所办学不达标的城中村学校,生源纷纷流至外区。十多年过去,“村校”如今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优质学校,不少家长又把户口迁回,以求就近“上好学”。在上海,类似“麻雀变凤凰”的蜕变在各个角落上演,“家门口的好学校”不断涌现。

平南小学“逆袭”的秘诀在于

学校坚持分层且零缺陷的教育

。校长张小娟近20年的办学理念是:

“一个也不能少,一样也不能放。”



新华社点赞:"麻雀变凤凰", 上海涌现"家门口的好



除了常规基础课,学校提供的

“Ring—灵课程”涉及运动技能、生活态度、艺术品位、阅读经历、科技素养五大板块,总共54门

。老师们形容,学校就像“游泳池”,孩子们走进学校就能在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课程和活动中“畅游”,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潜能得到更好开发。不少家长笑称,课程多得都没有必要再把孩子送去校外培训班了。



新华社点赞:"麻雀变凤凰", 上海涌现"家门口的好



特色课程不是针对一部分孩子,而是全覆盖。

在平南小学,适应个体差异的分层教育渗透到了日常教学中。四年级开始的作文课是分层走班——由最优秀的老师为写作文感到困难的学生授课。面对运动天赋不一样的孩子,网球课采用三色网球教学法——基础弱的用红色大球,基础较好的用橙色中球,基础好的用绿色标准球。



新华社点赞:"麻雀变凤凰", 上海涌现"家门口的好



“我们希望让同学们都感到打球不是很难,人人都愿意拿起球拍,进而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张小娟说。

学校还要求:班主任要做到“200%的家访率”,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教师要关注每一个个体,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发展,提供“特需服务”;各学科教师都要琢磨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分类指导,分层推进……



新华社点赞:"麻雀变凤凰", 上海涌现"家门口的好



2011年,平南小学成为上海首批43所新优质学校之一。如今,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市、区两级新优质学校已达382所,约占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总数25%。这批“不靠政策靠创新、不靠生源靠师资、不靠负担靠科学”的城乡普通公办学校在激发自身变革动力,办出特色与品质的同时,更令越来越多家长相信选择“家门口的好学校”有保障。



新华社点赞:"麻雀变凤凰", 上海涌现"家门口的好

上海市教委公布最新一轮“绿色指标”测评数据显示,上海小学学业水平优质均衡程度不断提高。由区级层面的因素造成的学业成绩的差异比例,小学语文较上一轮测评(2014年)下降5.1个百分点,数学下降1.8个百分点;由学校层面的因素造成的学业成绩的差异比例,小学语文比2014年下降2.6个百分点,数学基本持平。此外,沪籍和非沪籍学生的语文、数学学业水平达标率均超过98%,无显著差异。

数据表明,上海近年来实施的学区化集团化办学、郊区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等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



实现教育的优质均衡,需要如翻动糖炒栗子一般不断地抬高底部。上海大量的农村学校,都曾有“跟不上教育改革步伐”的担忧。

2007年起,上海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委托管理工作,选择中心城区优质学校和优质教育中介机构,接受郊区教育部门委托,对郊区农村相对薄弱学校开展全方位管理。至2017年,委托管理已实施五轮,累计托管农村学校208所(次),惠及学生约16万人(次),学生和家长对委托管理的满意度分别达到91%和92%。

作为第一批委托管理项目,新创建的康外小学由民办世界外国语小学托管,学校“移植”了世外小学的规定——每周有一天,学生进行主题式跨学科项目研究。这天,学校没有上下课铃声,课堂时间可长可短,包括操场、图书馆、实验室在内的所有空间,都是学生的学习场……一周4天学科课程和1天主题课程相结合的模式,让孩子在质疑探究中培养创新思考能力。

上海市教委表示,在总结五轮委托管理经验基础上,上海已正式启动义务教育“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自2017年起每三年实施一轮,首轮计划共涉及郊区义务教育学校76所,其中精准委托管理42所,覆盖上海所有郊区,以进一步形成城乡学校合作共进的新格局。



图片来源:闵行区平南小学



新华社点赞:"麻雀变凤凰", 上海涌现"家门口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