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珠|美团投资,小宇宙爆发了( 三 )


投资起到了什么作用呢?美团围绕外卖的布局如下:2015年3月,美团投资同达快送A轮1000万人民币,后者迄今为止属美团外卖旗下前三大运力供应商;2015年9月投资宅米,宅米服务高校生,是开在寝室的便利店,可以零距离接触校园用户。美团拿到了宅米帮它触及高校生的通道,是当时短时间占领校园市场的一步好棋;2015年9月投资餐饮商家食材B2B电商美菜网。
更重要的是,美团在2016年1月出奇招,谈下之前一脸懵逼、一度跟风投资饿了么的腾讯,拿到腾讯33亿美元的投资,也逼迫之前投资美团的阿里选择另一边——饿了么站队。
很显然,“美饿大战”中,投资谁是用来布局外卖生态中的基础设施,而选谁投资有决定终极走向之用途。
之后再终极争夺赛中,美团走农村包围城市、低线粮仓补给核心城市的策略,早在三四线城市扎根,饿了么单量与商户覆盖劣势明显,偏远地区门店渗透率低;而饿了么的底层技术也赶不上美团,使得饿了么浮亏高于么开团。
这一战,在2017年7月出现节点,美团外卖份额近6成,用户超2亿,日完成订单量超1300万。美团赢。
第三个人,就是马云了。
阿里阻击美团、美团突破围剿,都在这四个字——本地生活。这一战有多难打,看看美团投资节奏便知——快速放缓,这是标准的强力竞争中收缩、求稳的反应。
2018年9月,美团在香港办IPO采访人员发布会,“Food+超级平台”的主题演讲,王兴讲了一个小时。这是王兴下一个战略的“官方诞生”,但其实早在此之前,2015年10月与大众点评合并后,这一想法就在逐步走向实践。
王兴看来,美团要做的是一个本地生活服务为主的超级电商平台,在生活服务中,吃最重要。
其隐性内核是,美团只有牢牢掌握这一大众、高频、刚需的场景,才能在与阿里的战争中,不输。
阿里虽以实体商品为主的电商起家,但作为超级巨头,本地生活服务这一巨大赛道自然也要放到麾下。
在外卖战线上,阿里CEO张勇推在一线战敌的是阿里外卖业务饿了么。2018年收购饿了么后,阿里花大半年调组织、搞IT,在2019年发起新一轮战争风暴。饿了么新任CEO王磊和高管毫不掩饰对美团的敌意,“美团现在翅膀硬了”、“必须收拾收拾”。
相对应的,在投资上,美团战投2019年出手项目寥寥,除了理想汽车,只有专注非洲移动支付的OPAY与印尼网约车平台Go-Jek。这是源于美团在阿里的阻击下,回归核心业务、减少巨亏的新业务这一战略需求。
阿里发动闪电战,挖骑手、砸钱营销、最直接的用户补贴,让饿了么订单飞涨。美团不得不应战,也大搞补贴,甚至对商家使出杀手锏——逼独,要么上涨佣金,要么干脆直接下架。
一位已经离职的美团中层人士在那时称,“美团处在时刻防着阿里来围剿的状态,挺紧张的。美团APP的DAU和订单量不能达到一定量级,它都不够安全。”阿里手握2100亿现金储备,比美团高得多,战争首先要保证现金储备。
不仅投资出手少,美团还在2019年做了一波裁员,过去各部门老大能批的事项转为王兴亲自批。严格执行收缩战略后,2019年8月,二季度财报宣布首次整体盈利,股价才在持续走低后第一次大涨。与阿里在外卖战线上属于赢了,美团市占率稳固,维持在7:3。
投资策略是观察对决很好的口径,在与携程、饿了么、阿里的对抗过程中,美团分别采用了大举收购、精准出手和大幅收缩的三种截然不同的投资策略,这种灵活性显示了王兴对于投资这个工具不错的掌控力,而投资策略的变化本身,也成为定位巨头博弈的最佳注脚。
猛攻生鲜零售和消费品牌
在生鲜零售战场,投资为美团助力不少。
生鲜零售这一仗与之前三次对决不同之处在于——时间短,它是几家大公司同时要争的“最后一片蓝海”。这就意味着,要参战,就要用速度最快、哪怕效率不是最高的工具——投资。
梳理其策略可见,美团围绕生鲜零售展开一环扣一环、全链路式投资,补足各个环节的短板,一方面当然是对业务很重视;另一方面,也能证明美团对投资这个工具的运用与理解,上了一个新台阶。
美团生鲜零售业态开启于2017年。2016年11月独家投资爱鲜蜂D轮,爱鲜蜂将移动端做重点,用平台整合社区便利店,定位一小时配送服务。
爱鲜蜂的线下用户数远低于美团,美团看中的是它在过去两年中打磨的社区便利店服务标准化模式,以及商品供应、店铺管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