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品牌创新论:折叠人群——「新社群」Tribe,让新消费品牌再飞一会(2)( 二 )


营销手段:红包补贴拉新,低价促销活动,广告洗脑等等。
典型代表:瑞幸咖啡、拼多多、屈臣氏、名创优品等。
2. 层级2、轻融合——服务关系——用户关联度:高认知,认可品牌的理念;有连接,优先选择品牌。
思维方式:用户思维,注重用户的需求感受和体验,持续为用户创造新的价值(好产品好服务好体验)。
营销手段:定位、爆品,内容、种草,私域流量、直播电商、裂变等。
典型代表:MANNER咖啡、饿了么美团、网易严选会员、海底捞、盒马等。
备注:虽然这些品牌都有会员机制,但是会员门槛较低(付费),且对所有用户一视同仁, 更不要说宠爱老用户,他们不是真正意义的会员营销。
3. 层级3、中度融合——粉丝关系——会员关联程度:开始关注和追踪品牌,有黏性和忠诚;在没有新的吸引/刺激下持续选择品牌。
思维方式:经营用户,重视会员;从经营1000个用户,到专注一个用户卖1000次。
营销手段:会员营销、付费会员、微信群营销、微商等。
典型代表:亚马逊prime、开市客(Costco)、喜茶、京东plus,阿里88等。
备注:尽管很多品牌宣称是社群营销,建立微信群/线下活动群等,本质还是会员关系,核心是为了销售。
4. 层级4、高度融合——亲密伙伴关系——社群(Community)【 俱乐部|品牌创新论:折叠人群——「新社群」Tribe,让新消费品牌再飞一会(2)】关联程度:认同品牌,主动传播;愿意参与品牌的活动和购买品牌的衍生物,不会轻易改变品牌习惯,信任品牌并有一定的归属感。
思维方式:社群运营,让其参与到品牌建设中。
营销手段:超级用户、互动营销,KOC、共创内容、参与感等。
典型代表:星巴克、三顿半、樊登读书、茑屋书店、爱彼迎、小米、B站。
备注:对于Community社群营销的品牌来说,产品销售不是核心指标,关键能否为会员提供文化、价值和意义,与用户建立深度联盟,让关系持续增值。
5. 层级5、一体化——同行者关系——「新社群」(Tribe)关联程度:信任品牌,愿意为品牌发声,积极参与品牌和社群建设;与品牌形成共同体,强归属。
思维方式:「聚集一群人做一件事,与成员一同成长」。
营销手段:圈层营销,分享权力,共建社群等。
典型代表:哈雷摩托、乐高、lululemon(露露柠檬)、蔚来、阿那亚、混沌大学。
备注:Tribe「新社群」是“聚集一群人做一件事”,而Community社群是“你推动或者引导一群人做一件事”。

俱乐部|品牌创新论:折叠人群——「新社群」Tribe,让新消费品牌再飞一会(2)
文章插图
事实上,作为一个新消费品牌,你可以选择任何一个层级切入市场,不管是购买流量红包诱敌,还是会员分层私域社群;无论是互动营销内容共创,还是击穿圈层共建社群……;寻找到最适合自己能力和资源的方法,都可能走出形式多样的破局路径。
假如从Tribe「新社群」切入,最好的问题不是“市场有多大”,而是“你和谁同行”。
你需要做的是倍增而不是分化,找到你的同类(小圈层),通过新技术新场景新社交,把他们折叠在一起,简单理解就是「聚集同类做一件事」,高大上的说法是「降维打击」!
因为聚焦更容易洞察本质,专注可以创造更多不同,聚集更容易赢得认可,同类可以让你走得更远,这是一个老话长谈的新探索。
然而,到底什么是Tribe「新社群」?
三、抄作业,从「宗教」和「欧洲私人俱乐部」学习如何构建「新社群」什么是Tribe「新社群」?
如果以人类文明史经典的两个范例,「宗教」和「欧洲私人俱乐部」为研究对象,就豁然开朗。
1. 宗教——信仰型「社群」社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氏族部落,但能至今不衰的只有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
抛开神话传说,宗教的历程,大致都是三段式:
首先,创始人抛出一套理论或一个观点。这个理论和观点必然有助于一群人的生存和成长(或是解释了某种困惑,或给了某种希望,或是找到了存在的意义,或是改变了生活),在 此理论下,人们被吸引聚集。
其次,共创信仰,赋能个体 。一批优秀的信徒(核心层),在互动中逐步创建出清晰的体系,形成规范性的教义(统一的价值观和纲领),这一教义帮助追随者获得改变——更好的生存(赋能个体)。
最后,参与传播,认同和归属。在教义的一次次传播中,在各种仪式的加持下,教义逐步成为参与者的共同认知,每一次的参与的过程,又是自我认同的一次强化和融合,信众的凝聚力和归属感自发形成,信仰型社群由此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