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人每年的岗位变动超三次,每次换岗就是从头开始,部分岗位的局限性更凸显,负责开拓市场的员工,辛辛苦苦打下的业务、累积的资源等会随着调动“消散”,创业不同,每一小步都在蓄能,是积水成渊的过程。 餐饮4万亿的市场规模分外诱人,并不像其他行业被超级独角兽垄断,对每一位玩家来说相对公平。加上餐饮品牌5年生命周期的特性,赛道上随时都有可能跑出超级玩家,尤其借鉴互联网公司打法突围,这也是我坚守在餐饮行业的重要原因。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互联网大厂的多种做法覆盖到餐饮店上,从项目选择到选址、出餐、管理等各方面,能以一种更高效的方式实现全链路打通。 像我之前做平台战略性运营,更倾向于追踪趋势做事。放到餐饮项目选择上,我习惯看餐饮大盘,像多次获得融资的大热赛道,赛手不胜枚举,入局时机已过。
但我们可以从一些融资案例中发现其他机会,像国民小吃拉面被资本钟爱,沙县小吃、黄焖鸡尚未有风声,触类旁通,它们是否也能迎来新机会?嗅觉敏感的餐饮人已经开始关注黄焖鸡了。我更倾向于寻找含有爆发因子的项目,顺势而为。 除挑选项目外,互联网经验赋能方方面面。 首先是数据运用、分析能力。选址决定餐饮店生死,耗时最久,为了挑选一个合适的位置,我有时需要花费一两个月时间,期间反复勘测当地的人流、外卖数据。另外我还会借助百度的热力图、付费工具等监测包括写字楼、居民区等地区的大数据,以及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力水平,综合考量确定店址以及菜品售价。
还可以通过数据收集竞品信息,依据同品类的体量、市场占比、订单销量以及产品的市场接受度等对该品类进行重新评估。 其次是科学管理能力。我接触过很多餐饮老板,发现确实有需要提高的地方。就拿痛点问题-人员管理来说,餐饮店多面临人效低、流动大、招人难等难题,症结在于餐饮店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大厂一般都从组织架构、考核机制、人员激励机制等换环节为员工提供晋升机会,调动员工积极性。
传统餐饮店的管理简单粗暴,每个店设置一名店长,若干店员,就这样开始运转,普通员工每月只能拿4-5千元,店铺盈利与她们的关联性不大。 另外,系统运营能力不可小觑。餐饮无非两种,大中型的堂食餐饮以及中小型的堂食+外卖模式。就后者来说,如何打造店铺模型、确定店铺风格、如何上线外卖平台、如何获取平台流量、推广预算制定,如何按照7天、14天、30天的节奏经营以及匹配供应能力,都是有讲究的。
随着全行业践行互联网+ ,餐饮人更要借助流量实现曝光、引流,现状是他们经验尚不足。运营分两种,一种是用流量获客、填补产品短板,并借小红书、抖音等媒介突围;另一种是凝聚团队,各司其职,发挥各自效用,将基础夯实。
餐饮行业向来不缺新故事,不断发生新老交替。经过试错、迭代,加上科学的选址、有效的管理、标准化的产品、完善的供应链等多种因素叠加,配备互联网作战速度,一家品牌能够很快成长起来。
部分传统餐饮的老板,做事遵循经验积累,围绕一两家店小打小闹,大厂讲究复制,当一家店实现标准化后,快速扩张,后者更擅长规模化作战。以上玩法已经在互联网大厂被反复实践,但餐饮行业涉及较少。 目前我已经开了十几家炸鸡店,单店每天的流水在三四千元,眼下的重点是拓店、做出规模。
04
结语
跨界面临的未必都是壁垒。我们常说,隔行如隔山,尤其对行业不甚了解,贸然踏入一潭深水,面对的不知是汪洋还是沼泽。但围城之内的人,思路已经固化,外面的人进来,也带来了改变的机会。
互联网人做餐饮,带来新思考、新模式,即便不能破壁,锦上添花也未必不可。
【 泰餐|大厂年轻人涌向餐饮业】
- 熟人|年轻人都在玩的“啫喱”,没撑过3天?
- 尼康|外观复古成像出色,尼康Z fc是年轻人首选的相机
- USB|苹果剑指中端市场,国内大厂再次出手,3000档水桶旗舰即将亮相
- 联想|大厂春节撒钱:灰产生意暗流涌动,几天狂赚一年工资
- 显卡|互联网大厂,裁员消息频频出现,背后到底反映了什么样的现象?
- 半导体|MCU大厂Microchip再发涨价函,3月1日生效
- 蚂蚁花呗|为何年轻人陆续关闭花呗,“套路”被发现?
- 大厂|大厂难舍的春节红包战,为何越来越鸡肋?
- |在传统行业上班是什么样的体验?年轻人为什么不喜欢这些行业?
- iPhoneSE|吴京代言,老牌大厂旗舰产品现在降价清仓,144hz+6400万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