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餐|大厂年轻人涌向餐饮业( 二 )


今年6月份,我以12万元的年租金租下一间商住两用的loft作为工作室,考虑现阶段的客源依靠线上,或者是粉丝、朋友,或者是靠口碑传播,裂变而来的顾客占到60-70%,还有零星的公司订单,因此对店址要求并不高。
之前为某家地产公司提供感恩节甜点,一下就赚到了2-3个月的房租,如果开商铺,则面临我的出品未必匹配上销量的问题。 当下,店铺经营稳定,月流水大概在2-3万元,但我的很多想法并没有得到实践。本来活动营销、线上推广、获客增长是我的专长,可光做蛋糕已经耗尽全精力,无暇顾及其他,助理也只能做客服、打包之类的工作。其实此前我搭建了社群,引流效果不错,掣肘于时间和精力,社群慢慢荒淡。 眼下最紧要的是将我从工作台解放出来,我不应该只专注于做一个蛋糕,更需要制定发展规划,发展策略,品牌定位,营销方案,以及研发、检验新产品并投入市场。 近一两年的发展计划比较明晰,首先是扩张人员,解放我的生产力,专心做品牌化尝试,包括设计形象、logo、包装等,打造产品之外的溢价。
其次要加速丰富产品线,工作室的订单多是订制,我更想输出创业和审美,做小而美的店、独特的品牌;设计产品概念也是重要一环,根据下午茶、野餐出游、赠送礼品等消费场景设计产品,或者蹭节日热点、蹭网络流行梗。亦或者先消费者一步,挖掘更多潜在的消费场景需求,讲出新故事。 在我看来,北京烘焙行业尚不成熟,不像上海、成都遍布小而美的蛋糕店,北京都是连锁化的大品牌,产品同质化、机械化。但实际上,消费者对新产品有需求。我接收的订单里,80% 的客户表达了对产品的想法,大多数人不具备这种思维,依旧停留在被动接受产品的阶段。
这是不错的发展机会,慢慢打磨产品、丰富SKU,做创意店是我的发展预期。 当一切安排妥当,发挥我的优势,做营销推广也就水到渠成。打造IP、人设引流是我的初步设想,比如做一名美食博主,直接售卖自己的产品,实现生产、销售的完整闭环。 我觉得在大厂培育的素养不仅局限于工作经验、人脉累积,还有以结果为导向的目标感、清晰的逻辑思维、全局观的做事风格、流程化的做事模式。
不管如何,我都建议大厂人提前布局,不一定是离职创业,但要尝试做一份副业,提高抗风险能力。
如果萌生了创业想法,需确保解决自律问题,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我坚定地成立工作室也是为了与生活区划分界限,对抗惰性。资金储备、风险预估也在考虑之内,最重要的是不要为了逃避而去创业,因为困扰你的根源无法绕开。
02
做了七年产品经理,让我有意识地把餐饮店当产品来做
郑州 | Bob | 多家餐饮店老板 我是2020年疫情时期入局餐饮行业。在之前,我做过七年互联网大厂的产品经理,2019年创业做互联网印度出海项目折戟,让我意识到挑选创业方向既要看营商环境,更要关注大行业。 所以果断将视野转向国内,我个人认为餐饮市场包容度高,不像医疗、房地产等行业门槛高,入局时机至关重要,餐饮依旧是蓝海市场,门槛低,任何时候都具备搏出位的机会。
剖开行业大背景来看,其实餐饮的空间是被低估的,当前消费者对餐饮的空间认知较单一,当下大众定义的餐馆仅是这家店侧重哪个品类,主打菜品有哪些,但它承载的意义绝不止于此。
其实很多餐馆的复合属性有待挖掘,在我看来,颇具话题度的联名店、快闪店也只是浅尝辄止的测试。我期待能够沿着这条主线探索,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餐饮行业能够给我带来兴奋感和价值感。 恰逢疫情这个特殊节点,投入成本相对较低,我和朋友的逻辑是快速抢占市场,所以我们在具备租金洼地的购物中心开店,又收购了一部分增长见顶的“老店”,一年时间经营30多家门店。其后我又在郑州孵化了泰式大排档,并参与了新项目肥肠煲类品牌。
我选择的赛道具有共性,即都是相对小众品类,但具备增长潜力,我以创新方式对其重塑,效果令人喜出望外。 拿泰餐来说,虽小众,但已经显现出发展苗头。我们公司楼下有一条郑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开了一家泰餐店,其试营业期间引得公司的年轻女孩沸腾,这些女孩几乎每天都在兴奋地夸奖泰餐厅的装修、餐具、餐品。
这在平均一两个月就有一家餐厅消亡的商业街是很不寻常的,我备受触动,意识到品类的边界将淡化。
恰好朋友家的泰餐店营业额飙高,并且连续三四个月门店处于排队状态,复购平稳,坚定了我做泰餐的信心。 品类重做是我的开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