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餐|大厂年轻人涌向餐饮业( 三 )


在北京等地以传统泰餐见长之际,长沙、广东开了超级多的泰式大排档,客单价在50-60元,带有休闲快餐属性,其烟火气、年轻氛围感十足,受消费者痴迷,而且偏酸辣的味型迎合了大部分人喜好,极具成瘾性。
受猎奇心理驱使,消费者的接受度以及消费体量远超想象。尤其疫情持久不散,出国游受阻,消费回流,这种场景化、沉浸式体验促使大众下单。 我的另一个项目主攻肥肠单品,它是具有广普性但消费频次低的品类,市场尚未出现头部品牌,有跑出来的可能性。对于肥肠,很多消费者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非常爱,要么非常排斥,我一改传统肥肠重油重辣的特色,以健康、轻脂、微辣、无臭撬动消费者,同时主打偏年轻化的店面风格。
目前,这两种类型的店运转良好,其中泰式大排档开业第一周,平均翻台率10次/天,肥肠店单店月流水近50万元。 从事餐饮工作两年多,我愈发觉得互联网大厂人的出路是做餐饮。当下互联网大厂人才供给过剩,导致人才需要外溢,而互联网行业,尤其是产品岗位从用户思维出发,对产品和用户常怀敬畏;注重服务和体验;做事讲究系统性、流程化、标准化等性质与餐饮行业具备高适配性。 我做产品出身,产品与餐饮本质上是一样的,皆具消费属性,面对的皆为C端用户,方法论有异曲同工之处。职业素养使然,我更擅长将餐饮店产品来做。 做产品的四要素,用户思维、产品思维、实际操作、快速迭代复制到餐饮店,拆解来看,涉及打造模型、设计流程、测试等,同时还考验负责人的项目管理、人员管理、统筹协调等各方面的能力。 以用户思维主导,放到餐饮店,即是面对消费者,时刻倾听一线消费者的声音,产品思维语境中,餐品不再是唯一的产品,装修、餐具、餐品呈现样式、门店音乐、服务等都是售卖的产品,餐饮人需要细致打磨产品。
开业之初,我就汤品口味进行长达两周的消费者反应测试。每桌子客人下单汤品后,我都会询问她们对汤品酸度、奶香度的建议,另外我还依据郑州人的口味做了本地化融合,就冬阴功汤底调换了五六种。这其实与做产品的逻辑一样,接受用户反馈优化产品。 菜品外,餐饮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产品。按照以往思维,我会先设计MVP(最小价值产品),明确其定位、属性、功能、架构;做好设计、工程、硬件工作,然后小规模测试、量产、爬坡。 这些方法论放到餐饮同样适用。比如我改造店铺结构,合理地设计空间,规划为连锁品牌的店铺模型;再者作业流程化培训,其实就是制定出餐顺序,有的员工出餐速度快,率先将甜品或者主食呈给消费者,其实上餐讲究优先级,应该依次呈上小吃、主食、甜点。
第一天我只接待10桌客人,第二天接待20桌,依次累积,实现量产,甚至一两周内只提供一款两款套餐,期间磨合团队的熟练度。流程化操作后,每一个环节都有迹可循,且能保障像机器般运转。 整个过程不仅考验餐饮人的思考、协作、把控全场的能力,还考验团队配合能力,这正是我所擅长之处,不过也经历了适应期。 项目管理中,最难的是人员管理,餐饮行业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时常会遇到双方沟通不一致,或者其他伙伴无法理解的情况,必须承认,有的成员在做菜方面很专业,但缺乏对市场营销、数据化的敏感度。
前几个月,我常常呆在店内,跟厨师学习制餐、上餐等,这样既能有效优化制餐、出餐流程,还能根据店铺出现的问题溯源、分析,及时优化整个框架。当然,不管互联网产品还是餐品,想要锁客,必须快速迭代、持续上新,囊括餐品、审美、服务等方方面面。因为做产品和做餐饮,始终绕不开产品和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至今,餐饮行业依旧粗放式发展,其实可以借鉴互联网公司精准营销、商业分析、数据化的方法以及落实责任人的制度、尝试扁平化的管理原则;并且不断地吸纳职业化的人才,提高组织力、效率以及做公司的能力。
03
以前做平台餐饮服务,开餐饮店属于无缝衔接
南京 | 钱家斌 | 前饿了么区域经理,炸鸡品牌老板 2016年,我加入阿里,负责饿了么品牌连锁项目,做过业务主管、城市经理、区域经理、饿了么策略规划,2021年8月份离职创业。 以前做平台整合服务,链接平台、商家和骑手,积攒了丰富的餐饮经验和资源,如今聚焦开一家店、做一个品牌,方法论一脉相承,我的“战场”没有改变,是在熟悉的领域做擅长的事情。
在职期间,我就接触了一些餐饮项目,疫情让我看到了“抄底机会”,索性离职all in。疫情下,餐饮店“遍体磷伤”,房租成本降低,甚至不用缴纳转让费,这时进入能以较少资金撬动更多门店。 一提到互联网大厂,不少人会想到内卷、35岁职业危机、裁员,说实话情况确实存在,尤其非核心岗位危险性更大,但我创业单纯是想做一份事业。职场有晋升天花板,创业的发展空间无限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