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html PUBLIC "-//W3C//DTD HTML 4.0 Transitional//EN" "http://www.w3.org/TR/REC-html40/loose.dtd"
图片
《三十而已》剧照 , 你能找到多少上海元素?
最近热播的《三十而已》 , 再次点燃人们对“沪漂”这个群体和上海这座城市的讨论热情 。
有网友说 , 这部剧就像三个并行的“上海女子图鉴” 。 东方明珠(600637,股吧)近在眼前的北外滩江景豪宅 , 是对上海都市生活的无限遐想;高昂房价下 , 辗转于不同租住房的窘境 , 又代表了多少“沪漂”的心酸 。
散落在剧中的上海地标、上海话和上海人 , 无一不在强化故事所设定的城市背景 。
有意思的是 , “苏州发布”微信公众号开启追剧“福尔摩斯”模式 , 认真梳理了剧中的苏州元素 , 让上海背景露出“苏州制造”的马脚 。
图片
女主上下班乘坐的地铁居然是苏州地铁3号线
“苏州发布”还总结称 , “期待苏州持续‘霸屏’大银幕、小荧屏 , 因为苏州的美 , 值得被更多人发现!”
这边厢 , 苏州极力想要抓住一部流量剧带来的城市宣传机会;那边厢 , 上海却摆出“实力拒绝”的架势 。
最典型的如上海本地媒体上观新闻给出的评价:“景都是上海的景 , 可就是不觉得这是上海 。 ”文章称 , “除了作为背景的城市风光 , 这些故事放在任何一个城市都成立得了 , 少了些这座城市特有的气质 。 ”
01
去年“五一”小长假 , “初代网红”苏州突然翻红 。 四天假期接待游客453万人次 , 不仅同比大增11% , 旅游热度也迅速蹿升至全国前三 。
一条新闻可以说明当时的盛况:小长假最后一天 , 由于同德里7号民居及翰尔园饭店门前聚集的游客过多 , 当地政府不得不封闭道路 , 以维持正常秩序 。 上一个有此“待遇”的城市 , 还是被抖音捧红的重庆 。
吸引他们的并非苏州过去“人间天堂”的美誉 , 而是此前爆火的电视剧《都挺好》——就像每个在社交媒体中口碑爆发的网红店一般 , 剧中场景也纷纷进入打卡党们的“拔草”名单 。
图片
《都挺好》剧照
作为一座传统旅游城市 , 语文课本里的苏州园林、周庄水韵 , 让苏州自带流量光环 , 也陷入旅游定位与宣传方式老旧的问题 。 直到3年前 , 有关苏州“一日游”宰客的新闻仍然是当地旅游最热的话题 。
2018年 , 当城市旅游“战场”升级至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时 , 有人发现:“苏州作为一个久具文化底蕴的城市 , 却出奇地没有参与其中 , 遍寻抖音话题 , 和苏州相关的更是寥寥无几 。 ”
尽管没有赶上短视频风口 , 但另一个新机会正等待苏州发掘 。
得益于上海影视产业外溢 , 苏州成为江苏重要影视拍摄基地之一 。 业内有个公开的秘密:为了更具性价比 , 一些剧组把类似东方明珠这样的地标镜头扫完后 , 就会把大部队拉到江苏驻营扎寨拍“上海戏” 。
一组截至去年3月的数据显示 , 苏州有176家影视企业获发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 占江苏全省4% 。 而苏州电影产量上 , 2018年过审电影数量是2017年2.2倍 , 已成为重要的影视作品生产基地之一 。
《都挺好》的带动 , 让本就颇具基础的苏州旅游焕发“第二春” 。
去年一年 , “都挺好”几乎成了苏州热词 。 在今年初的开年“第一会”上 , 苏州常务副市长王翔特别提及《都挺好》 , 表示希望苏州在投资发展、干事创业、生活办事等方方面面能“都很好” 。 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更将此上升为“苏州都挺好”城市品质战略 。
当地媒体也乐此不疲“蹭流量” , 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总结在苏州拍摄的电视剧 , 宣传的重点则从推介单个景点拓展到介绍苏式生活……分页标题
如苏州大学凤凰传媒(601928,股吧)学院副教授陈一指出 , 对过去“上车睡觉 , 下车拍照”旅游方式的厌倦 , 让游客更想深入到大街小巷中 , 从细微处感受一座城市的真实状态 , 影视剧取景地则提供了重要参考 。
对于苏州来说 , 影视剧中的“苏州” , 有助于重塑现实中的苏州形象 , 从过去的“人间天堂”走向“美丽幸福新天堂” 。
02
作为影视剧中的“资深明星” , 上海却苦剧中“城设”久矣 。
1990年 , 一部万人空巷的《渴望》 , 带来上海影视形象的一次大规模“坍塌” 。 有人写道 , “剧中打扮精致、颇有小鲜肉味道的落魄大学生王沪生 , 在小肚鸡肠没事找茬之余 , 还上演了家暴和抛弃女主等重头戏” , 而“‘王沪生’这个名字 , 已经足够对上海人的自尊实现降维打击” 。
将上海搬进影视剧中的尝试由来已久 。 有关上海洋气、市井的形象 , 也在此过程中不断强化 , 成为上海的城市标签 。 曾参与多部上海题材影视剧创作的知名编剧王丽萍曾在采访中提到 , 在近年来的电视剧中 , 过去鲜明的广东、深圳元素似乎越来越淡化 , 而只有上海元素依然鲜明 。
不过 , 每一次尝试背后 , 总会掀起一次又一次有关“上海到底什么样”的辩论 。
2014年上映的电影《一步之遥》就是其中之一 。 导演姜文透露 , 他们通过在北京造景 , 希望还原此前很少有人拍过的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 。
图片
《一步之遥》剧照
对此 , 评论家朱其评价 , “感觉就是一群北方胡同串子跑到上海玩南方浪漫主义……骨子里还是‘鬼子来了’村里二柱子那点趣味” , “拍大都会文化的矫饰主义 , 他(姜文)这一辈子骨子里没有深入骨髓的日常文化感受” 。
这种错位感 , 在《三十而已》引发的讨论中再度出现 。
尽管不乏黄浦江景、静安CBD等上海地标 , 但剧中呈现出的“上海气质”却并不能让本地人认同 。
有人指出 , 剧中展现的人物性格 , 与上海市民精打细算、“拎得清”的特质相左 。 “悬浮”的剧情下 , 上海只能沦为故事“背景板” , 为了迎合某种既定想象而存在 。
上海作家毛尖认为 , 在有关上海的“花花绿绿摩登叙事”背后 , “摩登上海”完全可以是另一种样态 。 即便是在“魔都”的框架里 , 上海的内核中也还是有非常朴实的东西 。
他举了一个例子 , “这跟上海饭店老板娘一样 , 她知道自己的腌笃鲜卖贵了 , 她会风情万种地出来 , 倒上一轮酒 , 然后殷勤地关照服务员 , 用大家都能听到的低音调 , ‘送一盘水果拨伊拉’ 。 这是上海摩登……外地人嘲笑上海人坏也坏不到哪里去 , 不是真的因为上海人胆子小 , 是因为上海有这半狡黠半老实的传统 。 ”
由影视剧打造的形象 , 是营销标签 , 也可能是刻板印象 。 对于“老上海”来说 , 也需要新时代下 , 更贴近生活、贴近市民本身的解读 。
王丽萍曾说 , 鲜明的上海本土文化要不断传承 , 但也不应该是狭隘的 。 上海的人文地标需要努力重塑 , 而作为从业者 , 上海人的荧屏形象 , “其实我们也一直在重塑” 。
图片
《三十而已》剧照
03
美国电影研究学者芭芭拉·曼聂尔曾指出——
电影诞生的同时出现了两座城市 , 真实城市与电影城市 。 在影视行业愈加发达的今天 , 电影城市大有取代真实城市的倾向 。
2006年 , 路透社曾报道一种“巴黎症候群”的出现 。 当时 , 到访巴黎的日本人普遍出现了心跳加速、晕眩、呼吸急促甚至幻觉 。 诊断结果显示 , 由于这些游客发现巴黎并未拥有传统剧情片中好莱坞式的浪漫 , 在电影创造出的巴黎想象与真实的巴黎之间无法协调 。 分页标题
图片
《午夜巴黎》剧照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
曼聂尔分析 , 电影的类型化导致了符号化 , 刻意制造的符号化城市印象变成主流 , 电影中的城市空间逐渐脱离了其本身的含义 。
对于那些期待利用影视剧进行营销的城市而言 , 这无疑是一把“双刃剑” 。
苏州不遗余力“蹭流量”的背后 , 是影视剧“符号化”景点面临的种种问题——由于在剧中亮相而吸引大量游客的翰尔园饭店 , 再次登上热搜却是因为管理不规范;而靠“打卡”换来的“潮汐式流量和脉冲式消费” , 不仅难以持续 , 还让当地居民不堪其扰 。
一时的增长也难为苏州旅游业解渴 。 2019年 , 苏州全年游客总人数13609万人次 , 增速4.0% , 两个数据均低于重庆、成都、西安等风头正劲的“网红城市” 。
城市更需要回答的或许是 , 通过影视剧 , 究竟需要打造一个怎样的城市形象?
作家张悦然在讨论中国的城市文学时曾有过困惑:与巴黎这样“稳定的城市”不同 , 许多中国城市更加“处在变动之中 , 没有附着 , 没有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 , 因此 , “感受到的东西往往是趋同的” 。
事实上 , 不只是上海 , 更多的城市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 去年 , 以贵州为背景的《无名之辈》收获当地好评 , “血气方刚”“又丧又猛”的小人物故事被认为是城市最贴切的解读 。
无论对于苏州还是上海 , 也许这才是下一个《三十而已》最好的打开方式 。
pictureIds(责任编辑:徐帅 )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网址:/a/2020/0818/1597712792.html
标题:财经新闻|《三十而已》里的上海,不过是“背景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