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别做一只孤独的“旅行青蛙”

小编嘚啵嘚:《人民日报评论:别做一只孤独的“旅行青蛙”》是傻大方资讯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为你带来的,你是继续往下看呢?还是继续往下看呢?健康摘要: 人口生育率下降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作用,也会对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带来冲击。


正文开始:

这几天,一款名为“旅行青蛙”的游戏火了起来。游戏中的电子宠物青蛙,总是一个人在生活和旅行,有人对青蛙说,“没有小朋友跟你玩吗,不要这么自闭,多认识些朋友有好处”。佛系的玩家、孤独的青蛙,简单到没有互动的游戏,对于既想要独处又害怕孤独的现代人而言,或许也是一种治愈吧。

谈到孤独,社交总是相伴随的话题。有人说,人们感到孤独的重要原因在于社交能力的蜕化。这种观点很容易被接受,毕竟不与他人交往,就很难建立起健康的社会联系,遇事时打开通讯录,自然找不到可以拨通的电话。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建立起的虚拟社交环境,让一个人隔着屏幕能得到情绪与心理的自洽,有时舒适,多数孤单。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独者并非没有辨认情绪等社交能力,而是不会施展。所以,立足社交来突破孤独者的心理防线,不是要让他们从零开始学习如何社交,而是想办法打消社交顾虑,唤醒已有的社交能力,才有利于结交朋友、走出孤独。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是在社会生活中“被定义”的过程。也就是说,人需要在社会参与中定位自己。有学者曾总结美国人“独自打保龄球”的现象,他们发现美国人不愿意花时间与邻居喝咖啡聊天、去俱乐部从事集体活动,而是宁愿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独自打保龄球。社区生活衰落,公共参与降低,带来的是交往成本提高、社会资本流失,从这个意义上看,改变“独自打保龄球”的孤独,不妨从动员公共生活、繁荣社区生活开始。

换个角度看,如果说孤独是一种空虚,那么让自己充实起来,不用社交也可以消除孤独感。在日本,有一档很受欢迎的广播节目叫“听众的明信片”,让听众谈生活、谈感想,而出现最多的话题是身边的动植物和四季的变化。这或许也能为我们抵抗孤独提供镜鉴——用心体会周遭的事物,形成个人与世界的对话关系,这未尝不是一种陪伴。

人民日报评论:别做一只孤独的“旅行青蛙”

新闻来源:人民日报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