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宝|输掉官司后,相互宝关停"跑路"!内部人士给了我们很多内幕( 三 )


事实上,相互宝的这种模式本身就不可能长远地运营下去。
按理来说,蚂蚁集团用技术解决了摊付互助的历史问题,是不是相互宝模式只要通过了合规监管就能存续下去?
不是的。相互宝的模式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尚未解决,这决定了终将有结束的时候——随着时间越长,生病申请赔付人数越来越多,分摊金额越来越高。分摊金额越高,萌生退意的人就越多,用户减少,分摊费就越高......
在项目刚启动的时候,有90天的等待期。所以刚开始的几个月,用户分摊的费用很低,但等待期过后,赔付申请开始增加,用户分摊的费用也在短时间内暴涨。
年度的分摊费对比可以直观看到分摊费暴涨的事实。
2019年底,相互宝的大病互助计划全年用户实际分摊金额为29元。到了2020年,这个数据为90.5元,翻了3倍多,而到了2021年的前9个月,就到了108.63元,预计2021年全年分摊金额在150元左右。
而老年防癌互助计划,2019年的全年分摊金额平均为31.87元,到了2020年,变成了414元,2021年前9个月,就有用户发现已经变成了458.1元。

相互宝|输掉官司后,相互宝关停"跑路"!内部人士给了我们很多内幕
文章插图

一位网友自诉,已经累积平摊2000多元
此外,过了等待期后,赔付案例呈翻倍增长,而分摊用户的涨幅远远低于赔付的涨幅。赔付案例过了等待期大量冒出,加上用户增长速度远远低于赔付案例的增幅,这样的情况下,每个用户分摊费自然暴涨。
糟糕的是,随着早期加入用户的年龄增加,患病的风险越来越高,需要赔付的案例会越来越多。相互宝用户分摊的费用今后只会越来越高。
要想降低分摊费用,只有一个办法——让新增的分摊用户的速度永远大于赔付案例增加的速度。
残酷的现实是,互联网已经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像支付宝这样的顶级流量平台也已经进入用户增长的天花板。也就是说,就算把支付宝现有的10亿的用户都吸纳往相互宝,按10%的高转化率,1个亿的用户,已经是增长的天花板。
相互宝分摊费将越来越高,这是一个当前无解的题。当分摊费用越来越高,为了让这个模式继续玩下去,相互宝会不会再人为地提高赔付标准,甚至设置一个硬性的拒赔指标?又或者悄然地让你同意加入扣费,把退出相互宝的入口藏在一个你难以发现的地方?
事实上,因为相互宝不明显的健康告知协议,不少三四五线城市的人员早已将其当做大病时的救命稻草。至今直接转为商业保险,对于这些人群而言,自身的健康条件,以及操作上的门槛,都在将他们往外推。
与此同时,操作使用支付宝时,大量用户会在不知情,或者时不留意的情况下,加入了相互宝的计划,甚至当他们账户余额没钱时,相互宝还会默认在花呗上扣费支付。因此,不知情加入者的数量异常庞大,这些人,在被转卖给商业保险公司时,他们会不会知情?
毕竟,内部透露的转商业保险计划里,因为保险是蚂蚁集团“赠予”的,所以,不存在犹豫期和选择期。
可能,你根本就不知道,或者是没有三个月的商业保险给你。

相互宝|输掉官司后,相互宝关停"跑路"!内部人士给了我们很多内幕
文章插图

已经被拒赔的人怎么办?
不管客服的话术说得多妥帖到位,一刀切,就意味着不公平。
按照蚂蚁金服给出的所谓“解决方案”,现有的几千万用户,无论你参与了多少期,分摊过多少钱,都只能接受同样的标准。
即使相互宝再怎么对外强调,说自己“既不是商业保险,也不是公益慈善项目”,而是“网络互助计划”。

相互宝|输掉官司后,相互宝关停"跑路"!内部人士给了我们很多内幕
文章插图

相互宝自称“大病互助”
但无论按照学界,还是法律里的定义,相互宝这种“先以一个很低的垫付成本(或没有成本)加入互助组织,组织有互助的合同协议,然后在互助组织中有成员“出险”时,大家一起平摊理赔成本,为出险者提供经济保障”的模式,涉及合同约定、支付保费、出现事故等进行理赔,本质上都和保险并无两样。
在银保监会的定义中,这个成立一年时间就积累了上亿用户的网红产品就是商业保险。
保险就要讨论计算标准的问题,怎么去衡量最大风险,怎么判断风险的大小程度,以及用户为这些风险投入的保障成本,都会存在差异。
具体到相互宝上,就可以用购买过几期相互宝,付过多少钱作为简单的标准。
而相互宝现在做的,就是用单一成本,解决所有人——不管你投入多少,你就只能在这三个商业险里面选一个,至于这些商业保险和你为相互宝付的钱对不对等,他们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