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一位投资人进一步对虎嗅分析,“互联互通”只是打开门做生意,但并不意味着你已经撬动了对方的基本盘。
【 虎嗅|阿里腾讯走到了命运转折点?】
“即便阿里系、字节系步入微信生态后短期内能攫取不少流量,但这无法从根本上扭转自身发展出现的流量饥渴。
要知道,微信生态也是一个博弈江湖,进来了就要遵守别人的游戏规则,不管流量分配、用户体验还是其他都不能出现‘排斥反应’,否则还是会被踢出去。”
等于说,虽然抖音、淘宝进入了微信生态,但阿里系、头条系产品的流量分配权依旧在腾讯手里,它们仍需要不断适应微信规则才能生存,这和“寄人篱下”没什么区别。
文章插图
甚至,专门研究互联网平台与反垄断的山东大学经济学教授曲创表示,“在淘系进入微信后,跟其他商户一样都是小程序电商,那消费者在商家自己的小程序商店中购买是最直接的,有什么必要再进到淘宝小程序里绕个弯呢?这样的话,微信的非中心化电商模式就不存在了,会蜕变成传统的中心化电商模式,费用照旧,一切照旧,只不过换了一个App。这不是创新,这是倒退。”
当然,也有人乐观的认为,“互联互通”一定是多赢的局面,毕竟当腾讯、阿里、字节等新老巨头打破藩篱,势必能提升各自的生产效率,进而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腾讯、阿里、字节互通互联,可能会形成一个‘娱乐属性+社交属性+交易属性’的产业协作形态——腾讯放大资源效能,阿里提升交易覆盖,字节强化算法推送。”一位电商产业研究者对虎嗅分析称。
即便短期无法达成商业共振效用,但按照微信、淘宝、抖音三款产品的巨大用户体量,互联互通至少能在商业层面各取所需——腾讯进一步锻炼自身电商、视频能力;阿里充分转化新流量反哺交易,拉升GMV;抖音强化社交链以及电商属性。
不过,上海财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钟鸿钧提出担忧,此举是否意味着垄断进一步升级?“腾讯、阿里如果互联互通,是否会使得阿里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它在电商领域的垄断地位,这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
对此,《人间三角》在相关文章中进一步写道:
“经济学理论反复证明,企业之间要想垄断合谋(通常指经营者之间为获取垄断利润而达成明示或暗示的共谋协议,导致市场竞争者像一个垄断者那样集体行动,去抬高价格或者降低服务水平,并且谁也没有动力再去创新)需符合一定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企业数量足够少。
而在阿里、腾讯这个场景里,非常完美地符合了这个条件,两家是行业里真正数一数二的巨无霸,也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双寡头,天然就有动力有条件去进行垄断合谋。”
安全,多少算计假汝之名
事实上,安全一词自始至终是腾讯、阿里两大派系分分合合的防御“盾牌”。
时间拉回2008年,阿里以安全为由率先对产生威胁的企业进行屏蔽——首先,淘宝拿百度开刀,彼时阿里妈妈与淘宝网合并后同百度广告业务产生了直接竞争,“消费者保护联盟”被推至台前角力百度;其次,则是返利网、美丽说、蘑菇街等导购网站相继失宠,淘宝为降低对导购网站的依赖,相继对这些昔日小弟下了“逐客令”。
至于阿里与腾讯的战争,则始于2013年11月22日,“阿里系”产品手机淘宝以存在安全漏洞为由,关闭从微信跳转到淘宝商品和店铺的通道,而腾讯也对其封锁微信公众号、小程序予以反击,自此中国互联网最大的两大流量入口自此高筑围墙。
甚至,阿里、腾讯还将资本关系紧密的企业也裹挟其中,“阿里系”的淘宝、盒马和饿了么隐藏或取消微信支付;“腾讯系”也予以反击,腾讯视频、京东、美团等也取消或隐藏了支付宝选项。
最终,双方之间的罅隙覆盖了大半个互联网,选择性屏蔽外链几乎变成一种行业共识,大家画地为牢、自建围城,生态孤岛压力渐显——各家经济体分立,用户、数据、基础设施割裂,创新机制遭受抑制。
此前,互联网实验室方兴东等人撰写的《中国IT业20年反垄断历程和特征研究》就指出,“阿里腾讯通过建立生态圈、制定规则,掌握了绝对话语权,对舆论有明显的控制力和影响力,还基于自身强大的服务生态和资本优势形成派系力量。”
稿源:(虎嗅APP)
【傻大方】网址:/c/1201b0Y02021.html
标题:虎嗅|阿里腾讯走到了命运转折点?(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