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脾气|孩子输球就闹脾气,这时候别说“没关系”,让孩子认识自我更重要
文章插图
爸爸是个乒乓球爱好者,在豆豆哥很小的时候,他就开始琢磨让他学球。
最开始找的几家教球的机构,都因为孩子还还不到台桌高而婉拒了;所以一直等到七岁左右才开始学,坚持到现在也有三年的时间了。
每周两节课,平时有空父子两个就一起打球;前年我们在爷爷奶奶家的地下室放了个乒乓球台,去年又添置了发球机,没想到成了疫情期间最好的锻炼项目。
当时因为不能去公共场所打球,孩子也没开学,没什么运动项目,每天晚上,吃过饭,所有作业都做完了,两个人就去打球,少则一小时,多则两小时,出出汗,练练球。我作为唯一的观众,经常被盛情邀请去观战。
毕竟是体力悬殊的成年人和小孩,最开始的时候孩子经常在被扣杀或者吊点的时候,沮丧,懊恼,发点小脾气,噘着嘴不高兴。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鼓励他积极跑动,到后来,就跟他讲,要自己克服困难,情绪是没有用的,要么提高球技打倒对方,要么就被对方干掉,委屈,不能帮你获胜。
大概是说的次数多了,他听进去了,加之球技也在不断提升,他进步多了,同时也能够克服这些小情绪了,我觉得这才是学球最大的收获之一:不迁怒,不抱怨。
文章插图
他学球所在的健身馆每年举行一次乒乓球比赛,去年他第一次参加了一次比赛,误打误撞拿了个亚军;经过这一年的锻炼,今年信心满满又报名了,前几轮打得轻松且顺利,全都是3:0拿下,进了半决赛。
半决赛的小对手,去年也是在半决赛遭遇过,他淘汰了对方进了决赛;但没想到的是,这次在大比分2:0的情况下,被对方追成了2:2平,最后决胜局又遗憾地10:12输了——他第四局膝盖有点受伤,不敢大幅度跑动,也直接影响了发挥。输了之后他又委屈又郁闷,瘪着嘴,眼睛里含着泪,看上去可怜又可爱。
作为妈妈,真的是觉得他进步了,从技术到心态,和去年相比翻天覆地。
所以比赛完之后,我立刻跑过去,我抱着他跟他说:打得非常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到底是小朋友,心中念念着“我本来可以赢”,又有点生气自己的腿抽筋。在争夺第三名的比赛中,第一局他打得很是潦草,虽然赢了,但却一直在突出自己的腿有多疼。我第一次很严肃地喊了他:如果很疼,我们可以不打了;但如果要打,就必须认真起来!
很快,他调整了状态,认真地打了剩下的两局,最后拿了季军。
这当然不是他期待的成绩,整个人都很沮丧,撅着小嘴儿。
于是,我一边给他揉腿一边跟他聊了一些关于乒乓球及相关的话题:伟大的运动员,会因为一次失利就消沉沮丧吗?你看马龙、樊振东他们水平都很高,各有输赢,难道这次输了就以为着他真的不行吗,他们哪一个不是继续努力下一次再争回来的?
他平时在家里跟爸爸看球赛很多,大概也是想起了那些,郑重地点点头。
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偶像,就是那些坚韧不拔、超越自我的人。这会给到他们力量和勇气。
文章插图
我跟他聊:
你要接受失败。与其懊悔、难过,不如接受自己这一次失败的现实。接受了之后继续努力,去超越失败,不就可以了吗?
要看到自己的成绩,也要看到自己的短板,你已经进步了,接下来就是努力把自己的短板补齐呀,这很好啊!
回到家,疲惫的孩子睡了一觉,醒来已经活力满满了,练球的动力倒是很强了。
我也觉得对他的状态很满意——一边满意,一边努力。
这是我非常深刻的一种感受:当我们对自己总是处于一种不满意、不满足的状态时,不但活得很累,而且活得特别拧巴。
这种不满足,可能是由很多种原因组成的,比如小时候开始就承担父母很多的期待;也或者是自我存在感很弱,需要用其他方式去强化自己的存在感;也或者是太过自卑等等……但这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难题,没有人会十全十美,能完美无缺,如果任由自己去追逐这种满意和满足,那么将会彻底毁掉自己的生活乃至人生。
学乒乓球这几年,不但对孩子强身健体有帮助,更重要的还有磨练心智。让他明白,努力一定会有收获,偶尔允许自己失败或者失误,但绝对不会放弃进步。超越自我,不被困难吓倒。
我们不是无坚不摧的巨人,也不是一往无前的天才。
但去努力,接受结果。
- 孩子|抱孩子手腕疼
- 赶快|孩子有积食,发育会“慢半拍”,医生坦言:别吃药,赶快食疗
- 左撇子|孩子左撇子需要纠正?儿科医生提醒:胡乱折腾,可能会影响他发育
- 孩子|孩子不讲话,是大器晚成还是语言发展有问题?
- 妈妈|会做这5件事的妈妈,培养出的孩子都很优秀,看你是不是这样?
- 从来不|上幼儿园“从来不哭”的孩子,家庭有这3大优点,孩子受益终生
- 浪费|“扔了怪浪费,给你家孩子穿吧”,宝妈假意收下后,第二天就捐了
- 有钱|不管有钱没钱,秋天多吃2种食物,大脑营养足,孩子成绩会更好
- 方法|孩子不好好吃饭,父母愁,试试那几个方法,或许你不用追着孩子喂
- 方法|孩子不想去幼儿园?家长别只会鼓励,试试这5个方法让他快速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