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小米 天眼查 小米汽车 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 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科技公司
至此,富士康在造车产业链条上,已经完成了从上游供应链到生产环节的多项布局。
此外,刘扬伟透露,富士康在中东地区的电动车专案也将于明年下半年正式启动,以乘用车为主,并专注开发软件和云端相关业务。
明年上半年,鸿海将正式销售电动巴士,在大陆建立电池模组和换电站,扩大现有墨西哥车用工厂规模;明年下半年,Lordstown将开始量产,在泰国建立生产工厂,启动中东地区电动车专案。
在谈及富士康“多条腿”跑向电动车领域的原因时,多位汽车行业分析师给出了类似的观点: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连续下滑、苹果订单不断向其它果链公司分散,富士康需要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
11月12日,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发布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显示,集团第三季度净利润370亿台币,销售额1.41万亿台币。鸿海董事长刘扬伟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预计鸿海第四季度营收将同比下降,部分原因在于零部件短缺;预计零部件短缺将持续至2022年下半年。
而针对汽车业务,刘扬伟已经对外公布了多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到2025年,基于MIH平台打造的电动汽车抢占全球10%的市场份额;到2026年前,电动汽车相关业务每年贡献营收1万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2296亿元)。
据其估算,2025年到2027年间,全球电动汽车市场规模预计达到3000万辆。这意味着,到2027年,全球电动汽车中将有300万辆新车被打上富士康的烙印。

文章插图
鸿海科技日发布的Model C SUV来源:鸿海提供
2 屡错屡搭的“顺风车”而谈及富士康造车,不得不提到鸿华先进——富士康上个月推出的三款全新电动车型均隶属于鸿华先进。
为了发展汽车业务,去年鸿海集团与裕隆集团正式成立合资公司“鸿华先进”,资本总额为155.76亿元新台币,出资比例为51:49,双方表示将发挥资源互补优势,共同发展汽车相关业务。
裕隆集团董事长严陈莉莲透露,Model C及Model E将归在裕隆集团纳智捷品牌下投产上市。“裕隆集团将成为富士康的第一个电动汽车客户。”
在富士康的计划中,裕隆与富士康联合推出的第一个量产产品将于2023年在台湾销售,首款车型是Model C,旗下裕隆电能供应快充站。
在汽车领域,裕隆集团是当之无愧的“老人”,这家拥有近70年历史的台湾汽车制造商曾与东风集团合作,推出自主品牌纳智捷。
然而,其在业界的口碑并不算好,与东风合资的公司东风裕隆已于去年正式破产清算。纳智捷车型也因质量不过关、高油耗等问题被吐槽是“披着电子外衣的高档拖拉机”。
但其对富士康而言,具有更重要的价值。
“富士康属于典型的代工厂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汽车产品相比手机更加复杂,供应链配套复杂,生产准入资质要求非常高,富士康缺乏类似的经验。”王显斌对全天候科技说。
因此,搭上汽车厂商的“顺风车”,是富士康当下最便捷的道路。只是并非每趟顺风车都真“顺风”。
2015年,富士康搭上腾讯及和谐汽车,共同成立了“和谐富腾”,进军新能源汽车,这家合资公司孵化了两个汽车品牌,一是拜腾汽车,二是爱驰汽车。
在三者的合作中,富士康聚焦在高科技移动终端与智能电动车整合的设计与生产制造技术上。但因发展理念分歧,最终各方撤资,合作宣告失败。
今年年初,富士康试图二搭拜腾,并携手拜腾与南京经开区,合力推进拜腾首款车型M-Byte量产,力争2022年第一季度前量产。根据官方披露的信息,富士康将投资2亿美元用于SUV研发和生产项目,并将帮助建立电动汽车生产的供应链,以降低汽车制造成本。
彼时,富士康被外界称为拜腾的“白衣骑士”。 然而,不到半年,便传出二者合作生变,拜腾关联公司南京知行新能源汽车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被上海华讯网络系统有限公司申请强制清算与破产的消息。
尽管尝尽各种艰辛,富士康在电动汽车领域的探索和布局始终没有停止。
一位汽车行业分析师对全天候科技表示,富士康“搭上”的企业都不是头部公司,属于非知名“朋友”,无法在短期内支持其业务发展。
但刘扬伟并不这么认为。“传统车企整车制造没问题,但电子、软体、半导体三大能力是其最大的短板。ICT产业造车的挑战恰好相反。鸿海与裕隆的合作能正好填补彼此的短板。”他此前在媒体采访中称。

文章插图
稿源:(创业邦)
【傻大方】网址:/c/11209D1L2021.html
标题:裕隆集团|富士康造车按下"快进键"(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