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客户端|首都儿科研究所医务社会工作已覆盖18个临床科室( 二 )


志愿者服务部主任杨学静介绍说,“医务社工通过参与病房查房、医护人员转介,发现有需求的服务个案,经过专业评估后提供个性化服务,目前已经完成了个案服务36例,救助个案1100余例。”
帮助患儿和家长解决对疾病的恐慌、对医院环境的不适等问题,除了个案服务外,还设置了形式多样的社工小组服务,如患儿的治疗性小组、成长陪伴小组,家长的心理减压小组等。2019年至今,开展小组服务10余期,这些活动舒缓了患儿情绪,促进了对疾病的适应,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医务社工是社会资源的链接者
今年5月,一岁多的梓洋因为反复肺炎,在当地医院治疗效果不佳,被送到首儿所呼吸内科治疗,原以为过段时间就可以出院,没想到主管医生说“从病史和检查化验结果看,孩子患有先天性双主动脉弓、卵圆孔未闭、气管狭窄,建议肺炎治愈后再进行先心病矫治手术。”听到这话,梓洋爸爸从心里凉到了脚底,“孩子出生后就一直生病,断断续续的治疗已经花光了家中积蓄,后期的手术费只能找亲戚朋友帮忙凑凑了”。
心脏外科主治医师孟兵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告知家长如果符合条件,可以申请专项基金,又详细讲解了网上申报方法,帮助准备各种申报材料,经过志愿者服务部对接和申批,成功申请到了2万元资助。
经过两次手术、40天的住院治疗后,梓洋终于康复出院。办理完出院手续,梓洋爸爸特意找到孟兵:“住院花了13万多,我还盘算着这一大笔钱什么时候才能还清,结完账才知道,老家的社保可以报销大部分,加上您帮我们申请的2万基金,自己掏2万就成了,我这心里一下子就松快了,太感谢您了孟大夫!”
北京头条客户端|首都儿科研究所医务社会工作已覆盖18个临床科室
文章图片
2013年,志愿者服务部成立以来,先后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爱佑慈善基金会等20余家慈善组织合作,对白血病、先天性出生缺陷、先天性心脏病等百余个病种进行不同程度的资助,截至目前,已资助患儿1100名,资助金额3800万余元。像梓洋这样,“基金救急”的案例不在少数,这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关系,大病困境患儿的医疗救助已逐渐从“救命转向救急”。
此外,志愿者服务部还与儿童希望救助基金会、北京同心圆基金会合作,在医院周边建立“小家”,为求医路上的困境家庭提供临时住所。200多个家庭通过入住“小家”解决了照顾孩子不便、经济压力大的的燃眉之急,并感受到了社会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的关心,以及医务人员和病友们的支持。
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创新开展服务项目,也是医务社工的一项重要工作。“童伴书车”让孩子们在医院也能“多读书,读好书”;“童伴艺苑”通过做手工、画画等益智活动丰富患儿的住院生活;“童心悦坊”为住院患儿和家长开展心理疏导;“有声绘本阅读”缓解患儿手术前的紧张焦虑情绪;“童梦齐圆”在完成患儿心愿的同时增加治疗依从性;“儿童暖心包”为首次住院的重症患儿免费提供必须物品。形式多样的服务项目,守护了孩子们的童心,让医院更像是孩子的健康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