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部分动漫总是滥用对剧情毫无推动或渲染作用的“唐突”死亡情节,这样是否容易带乱年轻观众的思想?( 二 )
假设《钢炼》现在拍成剧,估计保尔第一次被白军抓住打进大牢的时候就该刷弹幕心疼我男神了。
“心疼小鲜肉一秒”“敢拽我宝宝,神甫吃翔吧。”
至于保尔伤寒“死了”的那一段,绝对剧组要被寄刀片。
至于到了保尔在战场上杀敌的时候,弹幕估计全是“好帅”,保尔被炸翻进医院的时候弹幕估计是“宝宝挺住”之类的。
过去观众更在意剧情,个别角色死了也很淡定,剧情需要嘛。
总结一下,就是说,现代观众(主要说各种粉型观众)对“角色”的敏感程度其实是大于“剧情”的。
现在不一样了,角色的死亡可以对观众产生巨大影响。
死得恰到好处,提高了话题度,又收获了神作评价,一箭双雕。
那么“死人”作为提高作品话题度的手法,就屡见不鲜了。
死得十分蹩脚,虽然会被喷,但至少也能提高话题度,说不定就能引来慕名而来的新粉,也不亏。
编剧这样搞也很正常了。
滥用死亡情节不是关键,关键还是在作者笔力上。
■十一
银英传死人够多了吧,之前见田中老师时他说提笔时根本没想这么多。但银英传的地位大家都清楚,再怎么骂皆杀田中也改变不了这是部好作品的事实。
作品中角色的死要么推动剧情,要么塑造人物,要么凸显主题。而那些只是把死本身作为噱头的,最后这作品究极如何观众心理都清楚。
反观某些作品,有时候纯粹就是为了死而死。比如斩赤红之瞳,我都不想评价了。这样纯粹为虐而虐对新观众会产生相当不好的影响。还有fz的动画,为了后期一集死一个,节奏被改的稀烂。
举个例子?
■十一
这个问题分成两部分:如何看待滥用唐突死亡情节,和唐突死亡情节是否容易带乱年轻观众
■十一
首先是文学中『死』的作用是谁来定义的?
让我们先看第一问,如何看待
因为曾经有一位大文豪,通过角色的死亡升华了整个作品,所以角色的死的唯一目的就只能是升华作品?
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做法,每个作品都是独立的世界
当然不是吧
所以,什么样算是滥用?
每天每刻,世界上都有大量的生命在死去。在我写这行话的时候就有人在和我同一个国家的地方死去,有更多的老鼠在地球的另一边死去,有无数的浮游生物正在被吞噬。但是这没什么用,地球还是照样自传,太阳还是照样升起
话又说回来,本身每个角色都是一个生命(就算幽灵角色,在作品里也差不多是生命了)一个生命的逝去在有些人心目中可能是个大悲剧,但对世界而言往往无关痛痒
可是你会不会问上帝,那些人,那些老鼠和那些浮游生物死的毫无推动地球online的作用,你为什么要让他们死?你这是在滥用生命的死亡?
- 夏王朝有没有可能是良渚文化的延续
- 怎样评价最近走红的「康巴汉子」丁真的颜值这一长相真的是藏族人平均水平吗
- 与日本文学相比,为啥在中国几乎不能看到韩国文学的书籍
- 为啥侦探推理小说在英美、日本大众文学中很流行,在中国却不是优势类别
- 怎样成为一个灵魂高贵的人如果你有马云这么多财富,你愿意捐掉一半吗如果你是拾荒的,会捐掉一半馒头吗
- 中国预计何时可以形成自己的汽车文化
- 大学里被称为才子的人一般是啥样的人
- 西安哪有美漫cosplay 的服装和道具,租借或出售某宝太山寨了,小伙伴们不情愿啊
- 有哪些动画师值得关注的网站?
- 为啥没有一人一票的萌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