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面对喜怒无常的「大老板」刘邦朱元璋,张良汤和为何能全身而退
老话曾说,“人想成事,三分靠努力,六分靠贵人,一分靠运气。”此话实属不假,有能力无疑是根本,但贵人的重要性就在于纵使是千里马,没有伯乐,自然也难堪其用。
但从反面而言,功业既成,卸磨杀驴的事也不少见,一把手把二把手当提线木偶以利己,甚至是自娱自乐这种事一点都不新鲜,就更别提对待更下层的员工了。
今天,我们不妨以史为鉴,就以“过河拆桥”的代表——汉初与明初为例,在历史典型性中找找职场攻略。
一、在领导选你之前,你先选领导
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过河拆桥”一把手的代表,刘总(刘邦)和朱总(朱元璋)的“领导艺术”具有强烈的典型性,两位企业家的发家史也存在很多的共性,而这些共性,对于各位职场精英如何选择领导有很多启示。
共性一:领导只认钱——不和谐的出身与经历
蒋方舟曾在《圆桌派》节目中有过这样的自述:
出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但其影响之大还是可见一斑的。
刘邦和朱元璋就是典型的凤凰男。
刘邦出身于个家道殷实的普通农民家庭,不喜欢读书,家里也不指望他能出人头地,于是他终日无所事事,成天在村镇上游荡,成了完完全全的市井无赖。可以说,在沛郡,刘邦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应该说是当地的地头蛇,或者说是大流氓,买瓜敢问熟不熟的那种。
因而,对于他而言,家庭并没有给予他太多的情感铺垫,人与人的情感是建立在共同的利益之上的,楚汉联盟的瓦解就是最好的证明。创业过程中的经历更加深了他的价值观,雍齿的背叛,曹无伤的告密,韩信、彭越的关键时刻要挟,以及英布的背叛,伤痕愈演愈烈,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甚至于到了在利益至上的层面上,父亲、儿子(汉惠帝刘盈)、女儿(鲁元公主)也是可以牺牲掉的。
而朱元璋,家境贫寒,穷九代出身,包括自己在内往上数四代的姓名都好记,《明朝那些事儿》中对此的解读是:
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那就没名,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来命名。
穷困潦倒之下,开始放牛、做和尚、讨饭,因为险些饿死加之同乡好友汤和的扶持,这才参军而逐渐成为一代农民企业家。
朱元璋不比刘邦,他有亲情,在创业成功之后给父亲、祖父、太祖父都加封谥号和庙号,但之后的经历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尤其是亲侄子朱文正的背叛让他痛苦不已。
朱文正之所以反叛正是因为在关键战役——洪都保卫战胜利之后没有得到与心理预期持平的奖励,朱元璋没及时表彰侄子也恰恰是因为他以为亲情远远大过利益。这出乎意料又令人绝望的反叛,也为功成之后的大屠杀埋下了祸根。
- 武者|武者天称帝后面对百官刁难,她只用了一首诗便让全朝大臣心服口服
- 封神演义3大刺客,面对气运未尽的商纣王,谁更有可能行刺成功?
- 赵匡胤驾崩留下24岁皇后,赵光义面对貌美嫂子,他都做了什么?
- 人民战争|清朝末年,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 清王朝为什么不敢发动人民战争?
- 面对韩信,刘邦有点“慌”,君主与权臣斗智斗勇,直接点不好吗?
- 西拉米危机四伏,回宫殿见不到提帮功,独自面对王后贵妃两大对手
- 不幸消息传来!全国所有退休人将面对这残酷现实!大家该警醒了
- 不幸消息传来!全国所有退休人将面对这残酷现实!大家该警醒了!
- 当了几十年乘务员,她凭什么三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 赵国|为什么赵国成为战国后期唯可以在正面对抗秦国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