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孝 古代守孝为什么要三年?三年有什么来历吗?( 二 )


守孝 古代守孝为什么要三年?三年有什么来历吗?
文章图片


古代连皇帝也要守丧三年 。譬如说丧期中是不准结婚的 , 年轻皇帝登位前若要结婚 , 除非由皇太后下命令才可以 。在唐代、宋代、明代、清代都有 , 老皇帝一死 , 新皇帝没有就位以前 , 丧事没有发布 , 先办婚事 , 第二天再发丧 , 否则就违犯礼制 。这种古礼连皇帝都要遵守 , 这是中国文化的精神 。
丧礼并不靠规定的 , 要每个人发乎内心的 , 古代文化是根据内心来 , 不是法律规定的 。一个君子 , 父母死了居丧 , 内心思念的悲愁 , 吃饭都没有味道 , 听到音乐也不快乐 , 睡觉都睡不好 , 所以三年之中 , 没有礼乐 。
尤其古时是没有牛奶的时代 , 要三年才能单独走路 , 离开父母怀抱 , 后来二十年的养育且不去管 , 这三年最要紧 , 就算是朋友吧!这两个老朋友 , 这样照顾了你三年 , 后来他们死了 , 这三年的感情 , 你怎么去还?所以三年之丧 , 就是对于父母怀抱了我们三年 , 把我们抚养长大了的一点点还报 。这是天下人类都一样的 , 而主张改为一年 , 像这样没有三年怀念父母的心情 , 一如父母怀抱抚养我们三年的心情 。
“孝”不是挂在嘴边拿来炫耀的 , 它是对父母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 。其实并没有什么法律去规定子女要守孝三年 。但是因为子女对父母的尊敬与牵挂 , 使得他愿意这么做 , 并且觉得心安理得 。这也许就是古今的差别吧 。放眼望去 , 当今社会 , 有几人能做到这样呢!
守孝 古代守孝为什么要三年?三年有什么来历吗?
文章图片


因此孔子说 , 现在的人 , 当父母死了而真有三年怀念父母的心情 , 像父母当时对自己三岁以内这样爱护的有没有?连这个三年怀念都没有 , 哪里还谈得上孝字 。
到了最近几十年 , “孝子”的意思 , 是倒过来解释为孝顺儿子 。这一大段是讲孝顺的 , 下面我们就讲到《孝经》了 。
曾子根据孔子所述的中国文化 , 著了《孝经》 , 为十三经之一 。在《孝经》中孝敬父母还是小孝 , 大孝者为大孝于天下 , 看天下的老百姓都如自己的父母一样 , 这是中国政治哲学的大原则 。
为政的人 , 把老百姓视如自己父母一样孝 , 改一个名字就是忠 。所以从事政治的人 , 要有孝天下人之心 。以这个道德的基础 , 出来从事政治 , 这是中国政治哲学的基本重点 , 也即《孝经》的基本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