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孝 古代守孝为什么要三年?三年有什么来历吗?

看过很多古代的历史 , 很多人都知道 , 在古代如果父母去世了 , 是需要回去守孝三年的 , 即便是官员 , 也要回家守孝三年 , 三年期满了之后才能够回来继续做官 。而且 , 如果有人没有守孝 , 还会被人们看作是不孝 , 哪怕这段时间处于国家危难 , 或许在当时的人眼中 , 都是不对的 。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 , 为什么一定要是三年的时间呢?
守孝 古代守孝为什么要三年?三年有什么来历吗?
文章图片
百善孝为先 , 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 。在古代 , 忠孝被看作是衡量一个人人品的重要标准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子女要为父母守孝三年 , 这点让很多人不能理解 , 人死了入土为安就好 , 为何还要守三年呢?
子曰:子生三年 ,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 , 天下之通丧也 。孔子当时 , 是比较保守的 , 极力主张维持孝道 , 父母死生之间的大事 , 应该依照古礼 。
在古代更严重 , 研究我国古代政治制度 , 所谓圣朝以孝治天下 , 做官的人 , 不管文官武官 , 也不管官做多大 , 碰到父母之丧 , 如果不马上请假还乡 , 那是不对的 , 监察御史马上提出弹劾 , 可以处分到永不录用的程度 , 是很严重的 。
不过有一点例外 , 以武将来说 , 他正在前方作战 , 假使父母死了 , 仍然要向朝廷请假还乡 , 皇帝可以下诏书 , 着他移孝作忠 , 予以慰留 , 这才可以不还乡 。
在戏剧里可以看到 , 有的戏里武将穿半边白袍的 , 就表示他是戴孝上阵 , 那都是皇帝特殊的慰留 , 国家非要这个人不可;有些是他还乡守孝以后 , 丧服未满 , 皇帝下命特别起用 , 名为“起复” 。
而起复有两种情形 , 一种是退休以后再起用 , 一种是还乡守制的人起用 。古代这种政治制度 , 实在也有它的好处 。一个人从政久了以后 , 离开民间太久了 , 对民间的情形都不知道 , 回乡以后 , 杜门思过 , 也不准宴客 , 对地方官吏都不得接触 , 可以深入到民间 。这是中国古礼 , 这种社会风气、政治制度的改变 , 还只是近几十年来的事 。
【守孝 古代守孝为什么要三年?三年有什么来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