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自律的来源
不得不说,我们的很多父母在育儿方法上是很欠缺的。
就说说我们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无意识地告诉孩子:
“照我说的去做,但不要学我!”
我们希望孩子看到我们的优点,却对自己面对的现实缺少底气。
年幼的孩子或许能遵照执行,稍微大一点了却会满脸问号,等到再大一些,便会自然而然地对父母的说法产生抵触心理。
再一点就是,作为父母的我们,都很忙,很多事情都会力不从心,任何人都没法做到绝对的自律,起码在情绪控制上都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
我们虽不会亲口告诉孩子“
我没精力管你,你爱怎样就怎样吧
”,但我们会过早地期望孩子能够看到我们的辛苦、期望他们能理解我们并懂得约束自己。
然而,当孩子犯了错的时候,我们就会把满腔怒火发泄到他们身上,我们没时间、没精力去调查问题的本质,也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证明自己的做法是否合理。
我们只能见步见行,并且会不合时宜地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文章插图
我们严格要求孩子的作息,认为这就是最好的自律,但事实上就算是那些很出色的、生活方式很严谨的律师和职业经理也未必能保证生活中的一切都有条不紊、孩子不会随心所欲。
有智慧的父母不会这样做,他们会在问题发生之前就对孩子有足够的观察和了解,事发之前有督促、有鼓励、有表扬,事发之后也有警告和批评。
他们不会去想方设法杜绝问题的发生,他们更多地是在给予及时纠正。
当孩子面对痛苦抉择的时候,他们会陪着孩子一起经历,他们用自己的言行让孩子明白:既然父母也愿意陪着我忍受痛苦,那痛苦就不见得那么可怕,我也该承担责任,也该面对属于自己的痛苦”。
他们会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刻意去锻炼“延迟满足”,在言而有信的前提下,孩子便不会只贪图一时安逸牺牲长期幸福,他们知道只要耐心等待,他们的需求都会实现,他们很小就会克制自己。
文章插图
而且,自律的基础是“自信”。
现实生活在我们不难发现,越是表现优秀的人越懂得约束自己,而越是失败的人越容易破罐子破摔。
一个人能否自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自己的认知,取决于他能不能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对自身价值的认可是一个人自律的基础,人只有在觉得自己很有价值的时候,才会自发地采取措施来珍惜自我、照顾自我,这便是自律。反之,他很大可能会选择自暴自弃。
我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才会觉得我的时间、我的一切都是有价值的、宝贵的,必须善加利用。
这种自信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前提,也是培养自律的根基。
文章插图
【聪明和努力对一个孩子的作用,跟自律比起来,不值一提】结语
这两天,我总在想一个问题:你说我们这代人,终其一生都在为孩子做嫁衣,为孩子跨域阶层而努力,为此情愿牺牲陪伴和培养孩子的时间和精力,这到底值不值?
想来想去也没有一个肯定的答案,但却想明白了另外一个问题,这其实就是“授之以鱼”跟“授之以渔”的区别。
作为父母,无疑都想把这两样都留给孩子,可很多时候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我们把重点放在其中的任何一点上,都会导致另外一点有所欠缺。
所以到最后,我们都一致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让孩子有接受现实的勇气和改变现实的魄力,比为孩子留下万贯家财更为靠谱。
而这其中,自律或许是最为关键的一种能力,聪明和努力在它面前,可以说不值一提。
不论你成不成功,你可以不聪明、也不一定非要多努力,但你不能不自律。
作为父母,教会孩子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改变自我、认可自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这个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都不是“龙”,也不是“凤”,不给孩子太高期盼、不让孩子活在“别人家孩子”的阴影里,让孩子有最基本的自信,才有可能让他成为一个自律的人。
——
- 妈妈|喝“母乳”和喝“奶粉”的孩子,长大后有哪些区别3个区别明显
- 宝妈|三个月的宝宝,为何“偏爱”竖抱?抱对了的宝宝更聪明
- 聪明|这3类孩子多半是“假聪明”,长大反而没出息,家长别瞎高兴了
- 乳汁|从小喝“母乳”和不喝“母乳”的孩子,长大后差别太大了
- 禁忌品|被称为“幼儿杀手”的食物,影响发育和身高,家长仍在给宝宝吃
- 睡眠质量|宝宝出生“头三年”很关键,家长做好这3件事, 孩子会很聪明
- 月子|新生宝宝第一个月的护理要点和注意事项大全
- 孕期|剖腹产会划伤孩子吗?避免划伤宝宝,孕期和生产时要注意5点
- 青春期|不打扮的妈妈和常打扮的妈妈,孩子14岁后差别很大,尤其是女孩
- 睡眠质量|四岁以前,宝宝有五个睡眠转折期,宝妈多了解,孩子发育快更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