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裁员,降薪,大牛出走:AI大退却的始末缘由( 二 )
文章插图
3.把AI当作噱头的一些公司,比如AI挖矿,AI教育,AI健身。这类公司也吸纳了不少AI人才,在AI无法引起资本兴趣后大概率草草收场。
这三类企业的共同点,在于他们的商品和卖点都集中在AI算法。算法当然是AI的核心,但却不能是AI的全貌。基础的语音、语义与机器视觉算法种类并不多,能够解决的大体是比较基础的识别问题。这类AI算法确实可以满足C端和B端场景中的一些需求,比如城市安防与公共交通系统中的人脸识别,却无法满足企业对“智能”的差异化需求。
当提供基础AI算法的企业越来越多,简单算法能够满足的市场不断饱和,这种算法经济也将快速枯竭。几年时间里,AI算法调用从几毛钱一次下降到了几分钱,进一步变成了算法白送,支付流量费用就行。当算法变得越发廉价而充沛,不再是稀缺产品,依旧把产业重心放在算法上的企业也就陷入了困境。
当然,我们可以看到每家AI企业在今天都绝不仅仅提供基础算法,而是有花样繁复的产品架构和技术思路。但让这些技术从PPT中走下来,变成真正的企业服务市场份额,期间需要跨过的门槛非常之多。
当算法经济逐渐失效,企业又没有成本、决心和能力走向差异化、定制化,解决方案式交付的企业市场,当然就只能收缩AI业务,至少可以不再负担AI人才的高职与高薪。
文章插图
换句话说,AI正在经历的后退,不是AI没用了,而是一大部分AI企业卖的东西太简单了。提到智慧城市永远都是安防,提到工业恒久不变的是质检,提到互联网就是美颜和语音助手、智能推荐。这些场景都缺乏发展纵深,已经出现供给饱和,难以形成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有人说AI行业是PPT天下无敌,demo差强人意,走到市场赔光家底。如果不能把AI变成高溢价的软件产品与服务,那么确实很可能如此。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如今很少看到AI基础算法的更新,却依旧能看到AI产品层面的升级。大模型、开发框架、求解器、简单机器学习,这些平台都指向一个方向:逃离算法经济,走向标准化的高溢价软件。
AI问题,本质是成本问题或许有人会说,我们能看到AI企业跟各个行业的结合啊,有那么多非常精彩的案例,怎么能说AI公司始终停留在卖算法呢?
确实如此,如果只看发布会和PPT的话,AI与行业,与企业市场的融合可谓丰富多彩。其中每个案例带来的价值,如果放到全国或者全球的行业市场存量中,都是蔚为大观的市场份额。
可问题是,AI企业究竟是用了多大的成本完成了这些案例?它们真的具有可复制性吗?
这就是AI目前阶段最大的问题,技术服务商在脱离简单低价的算法经济,拥抱高溢价的行业市场时,本身将面临巨大的综合成本。
首先,AI的最大成本依旧是人才成本。目前很多相对溢价较高的AI项目,都需要技术提供商调动大量专家进行现场,支持甚至长期驻场。很多简单的参数调优都需要博士级别的人才来完成。这些人才首先薪资极高,同时本质上更像学者而非一线工程师。他们来到行业一线有着巨大的沟通成本。如果长期依靠高水准人才的堆积来实现案例成功,那么AI不可能规模化复制。
文章插图
另一方面,定制化的AI模型也需要更复杂的训练环境和更长的训练周期。这牵扯出高昂的AI硬件成本。目前,训练一个相对复杂的机器视觉模型,往往需要大量GPU进行数月甚至一年的训练。其硬件租赁成本就可能达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这样的硬件成本无论是技术服务商还是最终用户都难以负担。
AI的另一项成本压力,来自效益回报的模糊性。大部分AI企业和业务部,都是技术为主,缺乏企业市场服务经验。因此很难判断哪个行业,哪种产品能够带来准确的市场回馈。因此经常出现大量试错成本,以及内部的市场关系内卷内耗,继而导致大量成本浪费在对市场的模糊认知中。
AI企业不可能长期忍受一位AI大牛带着十几位博士,用数月时间才解决了某家企业的AI需求。只有把开发成本降低,实现服务标准化、行业案例可复用,AI作为一种企业服务技术才真正有市场可言。预训练大模型一次训练,多次复用的逻辑;模型开发平台的简单化自动化,都是为了以产品能力实现成本降低的目标。
从目前情况来看,AI依旧是新一轮技术变革中最具确定性的核心技术。但想要让它焕发价值,企业首先要能够跑赢成本压力。而这场与成本赛跑的过程中,必定要倒下众多企业,吹破无数泡沫。美国企业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完成了全球IT软件的商业收割,当时也是重度投入,群雄混战,最后大规模洗牌。在中国企业抢占AI时代的软件基座的战略空间中,也必须冲破层层成本障碍。而最后一定是寡头作为底层平台活下来。
- 互联网|传统企业里,产品经理的价值衡量难题
- type-c|互联网公司纷纷裁员,寒冬真的来了吗?
- hr|互联网企业监控员工上班引热议,是时候关注员工体验了?!
- 小米科技|佳能裁员补偿是恶意吗?宣扬996的老板是否能向这些良心企业学习
- 华为|打压华为促使中国制造联手反击,又一家企业宣布投资千亿研发
- 显卡|互联网大厂,裁员消息频频出现,背后到底反映了什么样的现象?
- 三星|三星大罢工,“韩国第一企业”遭遇50年来最大危机?
- 硅谷|蚂蚁集团何昌华或已离职,5年前从硅谷降薪回国,担任蚂蚁计算存储首席架构师
- 苹果|苹果剔除34家供应链,国产企业大力扶持,谁才能带动国内企业发展
- 裁员|知乎被曝大裁员、B站审核员猝死、后台监测员工跳槽,互联网就业者的人生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