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线图|6G竞争风起云涌,中国能否继续引领?( 三 )


四、我国6G研究需克服内部阻碍当前,我国已建成5G基站140万个,5G手机终端连接数超过5亿户,在全球市场居于遥遥领先的位置,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由此也造成了国内在6G研究上对于5G经验的路径依赖,阻碍了6G技术的创新与突破。
我国IMT-2030(6G)推进组在2021年6月最新发布了《6G总体愿景与潜在关键技术白皮书》,然而,这份由权威机构发布的对我国6G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的战略性文件,却仍然将6GHz及其以下频段的新频谱视为6G发展的战略性资源,认为“通过重耕、聚合、共享等手段,进一步提升频谱使用效率,将为6G提供最基本的地面连续覆盖,支持6G实现快速、低成本网络部署”;对于已成为业界对6G的共识并且美国已投入试验的太赫兹、可见光等更高频段,却更强调其“受传播特性限制,将重点满足特定场景的短距离大容量需求”的局限性,轻描淡写地认为“这些高频段也将在感知通信一体化、人体域连接等场景发挥重要作用”。
从考虑未来建网的角度出发,IMT-2030(6G)推进组重视中低频段的观点固然有其合理性,但从引领6G技术研发的角度看却难免有避美国锋芒之嫌。要满足6G对超高速率、超大容量的频谱需求,高频段技术已是必然,当前业界对于6G技术研究的重点课题也是如何突破高频段设备的覆盖经济性问题;而IMT-2030(6G)推进组的白皮书把以最快的速度建成一张大规模覆盖的6G网络作为目标,寄望于在未来的6G竞争中继续靠网络规模争胜,这明显是对我国5G成功经验的路径依赖。
我国的5G建设,首先规划在3.5GHz和2.6GHz的中频段建网以满足高速率和大带宽的场景需求,但在5G应用匮乏,5G设备运行成本高企的情况下,又转而规划2.1GHz和700Mhz的低频段建网以实现低成本5G的更大范围覆盖,因此才得以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完成了140万5G基站的建设,实现了5G建网规模的全球领先和对全球5G产业的市场引领。
但随着5G标准向R16,R17,以及R18发展,5G对于高速率和大带宽的需求最终还是要由中、高频段来支撑和实现,并且其技术价值将在垂直行业应用中得到最大化的体现,所以随着5G向前演进到6G,竞争将越来越多地集中在技术优势和产业价值上,而不是网络规模的大小。
因此,如果是因为美国已经在太赫兹技术上形成了竞争优势,我们就要绕开高频段而强调6G在中低频段上的快速建网,无疑是以5G的初级思维看6G,把6G当作普通的连接技术迭代,却忽视了6G技术将承担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战略意义,这样的技术观点无法在全球6G研究中起到引领作用,也很难在6G全球标准的竞争中赢得广泛支持。
除了IMT-2030(6G)推进组的技术观点之外,我国领先的通信企业对于推进6G研究也存在瞻前顾后的消极心态。由于我国在5G标准上实现了引领,国内企业在5G专利和5G市场上积累了大量的利益,过早和过快地推动技术标准向6G演进无疑将对5G的既有利益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因此普遍对于新一代技术的投入较为消极,而陷入“进化短视”的路径依赖。
因此,在竞争已日趋激烈的6G研究赛道上,面对美日韩及欧盟咄咄逼人的进取心态和美国围追堵截的严峻挑战,如果我国的产业界仍然停留在对5G经验的路径依赖上,无疑错失6G机会被人反超的风险将越来越大。
五、我国6G竞争策略建议面对美国在太赫兹等高频技术上的优势挑战,以及其对我国企业进行技术封锁的打压策略,为了在6G研究的全球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我国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需要提高危机意识,摒弃躺在5G商用的成功簿上陷入路径依赖的心态,尽快采取行动,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做出改变:
1. 在移动通信市场和技术研发领域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强与欧盟企业的合作。
在全球5G产业链上,美国公司高通和苹果在芯片和终端市场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但通信设备领域却主要由中国的华为、中兴和欧洲的爱立信、诺基亚所占据,没有有竞争力的美国企业参与其中。因此,美国在6G竞争上除了要维持芯片和终端领域的优势外,更大的目标是要在无线射频产品上重夺一席之地,因此其打击对象除了我国的华为和中兴之外,欧洲的爱立信和诺基亚也势必会受到影响。
为了提升和强化欧盟移动通信技术在6G上的竞争力,基于《欧洲 2020 远景规划》战略计划,诺基亚作为牵头单位开展欧盟在通信领域首个6G指引性项目Hexa-X,致力于构建欧盟 6G技术发展路线图;爱立信则组织参与了欧盟 REINDEER 项目,主要研究无蜂窝 MIMO 技术,致力于将欧盟打造成为6G的开发、标准化和最终部署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也是欧盟希望在中美高科技对抗和6G竞争中形成一种制衡力量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