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科技|小米与传音终将狭路相逢( 三 )



非洲大部分地区的商业仍不发达 , 夫妻二人在路边摆摊卖货的场景十分普遍 。 传音的销售团队逐一拜访这些档口 , 以非常低廉的成本把手机摆在摊位上 。 传音还把国内商场常用的砸彩蛋、送礼物、现场演出等营销手段搬到非洲街头 , 让当地消费者耳目一新 。
此外 , 传音还把一部分卖家发展为代理人 , 让他们自行搭建团队、向更多地域渗透 。 这就进一步打开了传音自己难以触及的更广大市场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传音的非洲经销商网络逐渐成型 。 根据招股书 , 截至2019年传音的非洲经销商已达360家 , 其中72家年销售收入超3000万元 , 对非洲地区营收贡献率超76% 。
刷墙是颇具中国特色的广告手法 , 最初为保健品企业发明 , 后来被各行各业的公司争相效仿 。 传言把刷墙搬到非洲 , 蓝底白字的TECNO logo出现在城乡的大街小巷 。 坊间传闻 , 传音的大规模刷墙甚至拉动了当地的油漆销量 。
不过 , 传音的营销打法并非一味下沉 。 除了土味之外 , 它也十分重视引入非洲本土明星背书 , 在增强亲切感的同时 , 促进品牌向上突破 。
例如 , 2017年传音发布一款名为Boom J8的音乐手机 , 请来尼日利亚乐坛的18位明星助阵 , 相关话题热度在社交媒体上名列前茅 。
此外 , 它相继赞助了英超联赛的曼城队和莱斯特城队 , 两支队伍除了战绩彪炳外 , 还拥有马赫雷斯、伊希纳乔、恩迪迪等非洲球星 , 在非洲拥有大量球迷 。
相比之下 , 三星、诺基亚等公司虽然比传音更早布局非洲市场 , 但他们大体上仍然延续全球统一的营销战略 , 高高在上的广告话术造成了距离感 , 难以争取非洲用户 , 市场份额逐渐被传音拿走 。 多重因素作用下 , 传音的“非洲之王”地位愈发稳固 。
C
小米这场非洲战役 , 原本不必打 。
非洲并不存在统一健全的市场 , 动荡的局势、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制约了本地消费的增长 , 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 小米2015和2019年两度试水非洲市场 , 但成效不彰 , 与客观环境不无关系 。
但近几年来 , 小米海外业务的占比越来越重 。 财报显示 , 2021年第三季度 , 小米52.4%的营收来自境外市场;另据IDC等机构的数据 , 小米手机海外销量占比已接近3/4 。
与此同时 , 小米在几个主要海外市场均面临不小挑战 。
去年1月 , 美国特朗普当局曾将小米纳入证券投资黑名单 , 四个月后这条限制令才被推翻;年底印度政府又针对中国手机厂商大规模查税 , 再度为小米敲响警钟 。
值得注意的是 , 传音正在反攻印度市场 。 它在2016年4月把旗下廉价品牌Itel引入印度 , 并在当地设立工厂 , 如今已拓展逾2000家本地经销商 , 占据印度智能机市场逾5%份额 , 排名第六位 。
对小米而言 , 到非洲去、在传音的后院大干一场 , 正成为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的选项 。
尽管在产品、渠道等维度上处于下风 , 但小米拓展非洲市场并非毫无机会 。 最大的变数是 , 非洲手机市场正处于功能机向智能机迁移的阶段 , 而智能机是小米的主场 。
天风证券去年7月发布的一份研报指出 , 目前非洲手机渗透率只有48% , 其中智能机占比仅为44% 。 相比之下 , 国内智能机渗透率高达97% 。
传音对此已经有所布局 , 推出了中高端产品线Infinix , 配置和售价大幅提升 。 但受限于品牌、价格、技术、制造等因素 , Infinix的综合竞争力与小米及其他一线产品仍有差距 。

小米智能机前往非洲 , 有望形成“降维打击” 。 当然 , 前提是小米能够把售价拉到合理区间 , 而这需要供应链和制造的本土化 。
另一方面 , 智能手机拼到最后 , 拼的是背后的软件生态 。 小米从MIUI起家 , 对于这套打法颇具心得;而MIUI的全球活跃用户已突破5亿 , 有助于小米迅速在非洲打开局面 。
不过 , 传音已经通过自主研发、第三方合作等方式 , 在非洲搭建了一套互联网软件生态 , 8款APP月活破千万 , 包括“非洲版抖音”Vskit、“非洲版今日头条”Scooper等 。 其中音乐APP Boomplay用户量突破1亿 , 是非洲最大的流媒体音乐服务 。
这表明 , 小米想要从传音手里抢食非洲市场并不容易 , 面临的挑战甚至比2015年初次涉足非洲时更多 。
小米在非洲市场能否占据一席之地 , 或许仍要回归立身之本——性价比上 。 如今非洲手机市场的基础设施和销售渠道已经有了显著发展 , 如果小米重现初创时期的超高配置、超低价格 , 再搭配全球品牌优势 , 就有机会迅速抢下一块市场 。 而传音在非洲躺赚多年后 , 终将迎来来自中国本土的新对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