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搭积木看不同孩子的思维模式,孩子成绩下滑可能与这种思维有关
没有一个爸爸妈妈愿意看到孩子成绩下滑, 一般情况下,家长听到孩子没考好,马上就会开始不可遏制的担心和焦虑,觉得孩子不够用心、不求上进、学习习惯也不好,最后还要唉声叹气地自责一番:怎么生出这么笨的孩子,智商比别的孩子低那么多。
同一个班级,孩子们的成绩总有高低,这是由诸多因素混合后的结果。家长思来想去找原因,却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孩子的思维模式出现了偏差。
很多时候,在学习上打败孩子、阻碍进步的并不是所谓的智商,而是固定型思维;而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他们的成绩则节节攀升,学业越来越优秀。
【从搭积木看不同孩子的思维模式,孩子成绩下滑可能与这种思维有关】
文章插图
从搭积木
看思维类型
拿搭建积木这件事来举例,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在遇到难关的时候,就会尝试不同的搭建方法。
在拼搭过程中也不会呈现任何负面情绪,在搭建完成之后,他们可能还会自言自语:
“为什么不可以呢?”
“这样搭会不会好一点?”
“原来这样就可以做到了啊。”
反之,拥有固定型思维的孩子如果搭建不顺畅时,他们就会呈现明显的负面情绪。
有的孩子会直接选择放弃拼搭,而有的则会大哭大闹,甚至会把搭好的部分全部毁掉,气急败坏地说:
“这到底怎么搭啊!太难了!”
“不玩了!怎么玩都玩不好!”
成长型思维与固定型思维是由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的两种思维模式。
文章插图
▲ 左:成长型思维右:固定型思维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失败了也不气馁,他们认为在失败与挑战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更加看重努力的过程。
而拥有固定型思维的孩子,面对困难的时候,他们第一个想法就是自己的才智受到了威胁,一旦失败,他们就会变得畏缩,之后再遇到类似挑战时,他们就会选择逃避,拒绝努力。
这两类孩子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他们对努力和困难的看法不同。
文章插图
德韦克教授曾在她的《终身成长》一书中,这样介绍成长型思维: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自己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会更加优秀的原因。
父母的思维模式
影响孩子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思维模式对孩子的影响和塑造是潜移默化的。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家长本身就是固定型思维的人。
盲目地贴标签:固定思维的家长信奉“天生如此”,很喜欢给孩子扣帽子,贴各种定性标签:
马虎、专注力差、喜欢偷懒、脑子笨……这些带有否定意义的负面标签被强行贴在孩子的身上,孩子深受影响,也对自己产生“固定”的看法,自然而然地觉得我就是这样的人,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劳。
错误地夸赞:我们时常能够听到很多家长们这样表扬孩子:你好棒啊!你真厉害!我家宝宝真聪明!
文章插图
▲ 错误的表扬方式
但经过德韦克教授15年的研究发现,这种称赞方式对于孩子有害无益,而且完全不利于孩子思维模式的健康成长。
她曾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先让两组孩子参加测试,然后用不同的方式夸赞他们:
第一组孩子:夸赞天赋——你真聪明啊!
第二组孩子:夸赞努力过程——你之前一定很努力吧!
之后,她又给了两组孩子三个不同难度的任务,让他们自由选择。
绝大多数被夸赞天赋的孩子,都选择了最简单的任务,觉得自己有把握做好,并不敢挑战自己身上“天赋”孩子的标签。
而被夸赞努力的孩子,几乎都选择了比较困难的任务,他们会更加积极地面对挫折。
文章插图
培养孩子的
成长型思维
德韦克教授认为,思维模式是可以从小被训练和改变的。无论孩子目前的思维模式倾向于哪一种,我们都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来影响和带动孩子的思维改变。
第一个改变:用发展的眼光和接纳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的成绩,不把孩子的自我价值与成绩好坏绑定。
- 济南市律师协会|有说法丨从出生那一刻起,《宪法》就在保护你
- 乳汁|从小喝“母乳”和不喝“母乳”的孩子,长大后差别太大了
- 牙齿|女孩从蹦床上摔下来,牙齿磕变形还嵌入肉里,到底谁该负责
- 妻子|35岁产妇生下男婴,砰的一声响过后,从产房推出来的却不是产妇
- 睡姿|从宝宝睡姿看出孩子性格,若宝宝常用第一种姿势,家长就偷笑吧
- 生长发育|奶奶带娃5年,孩子从未积食,只用了2招,身高猛长,吃饭也香
- 熙熙|8岁女童从积食拖成脾衰,孩子有3种迹象,脾胃或早已“不堪重负”
- 孕妈|孕妈快生了要准备什么这一份临产清单收好了,生娃时更从容
- 孕吐|有的孕妇“从不孕吐”,而有的却“吐到生产”,医生和孩子有关
- 苏霍姆林斯基|李玫瑾提醒:孩子聪不聪明,从他的“手”就能看出来,不用等长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