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吕氏春秋》:八个要诀,看尽天下人

孔子说:“士而怀居 , 不足以为士矣” 。
志向高远的人不会留恋过分安逸的生活 。
虽然安逸的生活是我们所梦想与追求的 , 但太安逸容易使我们失去斗志 , 迷失生活的方向 。
安逸的生活表面下 , 往往隐藏着危机 , 要躲过危机就要做到三思:思危、思退、思变 。
“三思”而后行 , 人生才会顺遂平安 。
01
思危
《增广贤文》中说:“得宠思辱 , 居安思危 , 念念有如临敌日 , 心心常似过桥时 。 ”
人要时刻保持警惕 , 要懂得居安思危 。
李沆是宋真宗时期的宰相 , 为了防范契丹的进攻 , 他经常通宵达旦地工作 。
由于李沆的严防死守 , 使得契丹无机可乘 , 只好向北宋求和 。
大臣们纷纷向李沆祝贺 , 李沆却叹了口气说:“太平当然是好事 , 但时间长了 , 恐怕就要出事了!”
为了能让皇帝居安思危 , 李沆在这段和平时期不断地上奏折给皇帝 , 让皇帝明白国家虽然一时太平 , 但面临的形势还是非常地严峻 。
宋真宗听取了李沆的建议 , 励精图治 , 宋朝才有了一个短时间的安宁 。 但李沆死后 , 宋真宗开始花天酒地 , 不理朝政 , 宋朝再次陷入混乱之中 。
《周易》上说:“安而不忘危 , 存而不忘亡 , 治而不忘乱 。 ”
防患于未然 , 并非小题大做 , 而是为了长治久安 。
安逸是我们所追求的生活 , 但安逸久了 , 人就会丧失前进的动力 , 一味地吃喝玩乐 , 安逸就成了麻醉药 , 会让我丧失进取心 。
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乐而忘忧 , 居安思危才会发现隐患 , 并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 。
唯有如此 , 我们的人生才能少一些坎坷 , 多一些安宁 。
【历史故事】《吕氏春秋》:八个要诀,看尽天下人
文章图片
02
思退
能进能退 , 进退自如 , 是优秀者智慧的最好体现 。
明武宗时 , 宁王叛乱 。 王阳明得到消息 , 立即进行讨伐 。 因为事出突然 , 王阳明手下并没有多少可用之兵 。
他一面招兵买马 , 一面虚张声势要进攻宁王老巢南昌 。 宁王不知真假 , 不敢轻举妄动 。
等王阳明把兵力集聚完毕 , 宁王才知道自己上了当 , 但为时已晚 。
王阳明仅用了三十五天便活捉宁王 , 结束了叛乱 。 而为平叛立下大功的王阳明 , 却选择了急流勇退 。
原来 , 王阳明感觉功高盖主 , 是十分的危险的事 , 如果自己不及时退出 , 很可能会危及生命 。 于是王阳明将宁王交了出来 , 然后称病回家 。
虽然王阳明没有因为平叛得到封赏 , 但却免去了杀身之祸 。 不得不说他选择急流勇退是个明智之举 。
【历史故事】《吕氏春秋》:八个要诀,看尽天下人】李白诗云:“吾观自古贤达人 , 功成不退皆殒身 。 ”
见好就收 , 急流勇退才是一个人最聪明的处世方法 。
高歌猛进固然好 , 但也要记住退一步海阔天空 。
在常人看来 , 只有进击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 退是可耻的 。 所以选择退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
退不是认输 , 而是韬光养晦 , 是要等待时机 , 积聚力量做最有力的一击 。
所以 , 优秀的人都能做到该进则进 , 该退则退 , 进退自如 。 在进不能达到目的时候 , 以退为进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
【历史故事】《吕氏春秋》:八个要诀,看尽天下人
文章图片
03
思变
孙子说:“兵无常势 , 水无常形 , 能因敌变化而常胜者 , 谓之神 。 ”
变化是取胜的关键 , 这是用兵之道 , 用在我们处理人生问题上也非常适用 。
《北京市志》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北京大钟寺有一个钟王 , 据说是明朝时铸造 , 重八万七千斤 , 不知什么原因沉到了河底 。
县官命人把它打捞了上来 , 运到大钟寺去 。 钟太重 , 打捞上来已属不易 , 要运到寺里去 , 谈何容易 。
工头绞尽脑汁 , 一连几天也没有想出好的办法 。
一天下雨 , 工头带着几个工匠在窝棚里喝闷酒 , 窝棚漏雨 , 打湿了石桌 。 一个工匠给工头递酒的时候手滑 , 不小心把酒洒了 。
有人埋怨道:“非得用手吗?桌子有水 , 很滑 , 推过来不就完了 。 ”
工头听完这句话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
他带领人们从大钟到寺里 , 挖了一个水道 , 在里面倒满水 , 天气寒冷 , 水很快就结成了冰 , 工匠们把大钟挪到冰上 , 很省力地就把钟挪到了寺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