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居被害案件女性受害者远超男性,有人在门口撒烟灰( 二 )


【独居被害案件女性受害者远超男性,有人在门口撒烟灰】她把东西运回了江苏老家 。等回到家,她才敢把对方拉黑 。在上海工作10年,王贝贝从没想过会面临这样的危险 。她曾多次独居,找不到室友时,就一个人住 。
她考虑过独居安全的问题,认为最有效的安全措施是“搞最贵的锁” 。搬到这里后,她花2000多元买了一把锁,有指纹识别的功能,被撬时还能自动报警 。这个小区也是她精心挑选的,这里人口流动性不大,小区门口有保安,每栋楼还有门禁,“符合常规的安全需求 。”
然而,独居的她还是被人盯上了 。相比男性,独居女性更易面临危险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针对近年来近百起独居被害案件进行数据分析,发现94例有效案件中,男性受害者占15.6%,女性受害者占52.6%,数量远远高于男性 。
2
事实上,独居女性对安全问题的忧虑更多是对潜在危险的担忧 。在知乎,有人问“女生一个人住发生过什么恐怖的事情”,2700多人提到了独居时遇到的危险,不少人提到半夜听到撬锁声;还有人在回家的路上被陌生男性尾随;少数人遭遇入室抢劫 。
27岁的刘月来自湖北黄冈,今年7月,她研究生毕业,到江苏盐城一家事业单位工作 。因为没找到室友,她只好一个人住 。
刘月说,自己“对环境的不安感特别强烈”,刚到盐城的两周,她几乎天天失眠 。她习惯戴耳塞睡觉,但戴上后听不到动静,“感觉很慌” 。最恐慌的时候,她在床头放了把剪刀,想着万一有人进来,“我得反抗 。”
她担心暴露外乡人、独居的身份,几乎不和陌生人说话 。有一次,小区一位见过几面的姐姐问她是不是学生,住在哪里,她“用最小声的话语回答”,谎报了一个楼层 。
下班回家时,她格外留意后面是否有人,发现男性,放慢脚步让对方先走 。有一次,她晚上11点多下班,朋友送她到小区门口,她一路跑回了家 。
同事安慰她不要紧张,说盐城很安全,路上有醉酒的男性会被巡逻的铁骑拦住 。但刘月依然感到不安 。
同刘月一样,独居一年多的王芳也对安全感到焦虑 。王芳住在重庆一处老小区,小区有不少群租房,人员流动性很大 。每天早上出门前、晚上进门前,她要确认走廊里无人再开门 。一次下班回家,王芳发现走廊里有名男性在打电话,在楼下等了半个小时,又上楼看了两三次,确认对方不在走廊后才回家 。
她买了一台电锯放在床底 。那是她看一位博主的视频种草的,这台电锯重5斤多,需要同时按着两个按钮才能启动,发出的声响很大,“闭着眼睛瞎挥,就没人敢靠近 。”她觉得,一旦危险发生,拿这个大家伙能将对方吓退 。

独居被害案件女性受害者远超男性,有人在门口撒烟灰

文章插图
王芳(化名)放在床底的电锯(受访者供图)
几乎每次睡觉前,王芳都要检查一遍衣柜、床底,看看是否有人,再确认电锯有电,才能安心入睡 。
王芳说,每次看到女性被骚扰的新闻都会“紧张一段时间”,躺下后半个小时睡不着 。今年的两则新闻令她印象深刻,一则是江苏泰州的女子和男友半夜熟睡,被一声踹门声惊醒 。还有一则是上海长宁区独居女子被二房东杀害事件 。
“我都在家了,还能被不认识的人盯上,觉得挺害怕的 。”王芳每次和朋友谈论起这些新闻,朋友安慰她这是小概率事件 。但王芳觉得,不能抱有侥幸心理 。
刘月记得有一则新闻,一位女生入住一家酒店,在走廊上被一名陌生男性拖走,女生挣扎了很久,没有人帮忙,直到一对情侣出现,女生才解困 。“那个新闻让我觉得这个社会女性不安全因素很多,遇到危险也可能孤立无援 。”
刘月觉得,自己的不安感也和异性带来的伤害有关 。小学时,父母忙,她在乡下和奶奶住,有男生躺在她身上、摸她,“现在想想其实是对自己的侵犯,但那个时候你不懂 。”
她觉得,成长过程中,家庭没有给她足够的安全感,父亲经常不在家,而妈妈性格隐忍,“你打她一巴掌她会忍着” 。
小时候,刘月被男生欺负,鼓起勇气反击,拿起石头,把对方的4根指头砸骨折了 。但长大后,身高1.55米的她对体型高大的异性感到恐惧,尤其处在封闭空间时 。一次坐电梯,刘月碰到一名男性,对方身高约1.8米,上下打量她,她感觉不适,瞪了回去,但心里“慌得不得了” 。
3
为了对抗恐慌感,刘月在大门上安装了可视化门铃、门窗防盗报警器、带链条的锁,“上了三道锁” 。她又买了一个门阻器放在卧室,“作为最后一道屏障” 。每天下班后,刘月先看可视化门铃的录像,查看有谁在门口经过,确认无人后再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