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铃木汽车想当年曾是无数中国家庭心目中的“理想之车” 。
它作为“街头上的小霸王” , 那在马路上可是“横”着走 。
谁又能想到 , 2018年 , 铃木却突然宣布永久退出中国市?。 ?
有我国这么庞大的中国市场不用 , 还偏偏“进军”印度 。
小编看 , 铃木你是自信过了头!
曾经的辉煌
1984年 , 铃木汽车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 这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 , 国内经济正在飞速发展 , 汽车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 。
铃木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机会 , 以与长安汽车的合作为起点 , 迅速在国内建立了生产基地 , 凭借着其技术上的优势 , 铃木逐渐在中国市场站稳了脚跟 。
刚开始铃木的成功可谓是来得顺风顺水 , 特别是奥拓车型 , 以其小巧、经济的特点迅速抓住了国内市场的需求 。
这款车非常符合当时中国消费者的预算需求 , 成为了数百万家庭的首选 , 尤其是在90年代 , 铃木通过与长安汽车和昌河汽车的合资合作 , 进一步扩大了市场份额 , 销量一路飙升 。
到2005年 , 铃木汽车在中国的销量已突破100万辆 , 成为了当时中国汽车市场的佼佼者 。
铃木的成功并非偶然 , 除了产品本身具备竞争力外 , 铃木还成功地融入了中国的汽车制造体系 , 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 , 并与国内企业共同培养了本土化的生产链 。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 消费水平的提高 , 市场需求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 原本备受欢迎的小型车 , 开始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
中大型车和SUV逐渐成为新的市场热点 , 铃木的市场策略也开始出现了问题 , 未能及时调整产品线来适应消费者的变化 。
中途的迷失
过去消费者更注重的是车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 , 消费者开始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 。
中大型车、SUV以及智能化配置逐渐成为新兴需求 , 国内本土品牌如比亚迪、吉利、长安等 , 凭借着更符合市场趋势的产品迅速崛起 , 并获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
铃木却未能及时做出调整 , 其坚持以小型车为主的战略 , 使得铃木与市场的脱节日益加深 , 在中国 , 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速度是令人惊讶的 。
铃木没有及时响应这一变化 , 反而固守自己的传统优势 , 这种固步自封的行为让它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 。
虽然铃木的高层管理团队也曾做出过多次讨论 , 但这些讨论并没有转化为实际的战略调整 , 铃木始终没有及时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车型 , 始终没有加大对SUV及中大型车的投资力度 。
即使市场对汽车的需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铃木依旧坚持以“小车、节能”为主要卖点 , 这使得它错失了更多的机会 。
当消费者渴望拥有更大空间、更强动力的汽车时 , 铃木却依旧停留在小型车的传统优势上 , 最终逐渐被市场淘汰 。
退出中国市场
2011年 , 铃木在中国的年销量达到22万辆 , 尽管这一成绩相当不错 , 但这已经是铃木在中国市场的巅峰 。
之后铃木的销量开始急剧下滑 , 特别是2018年 , 铃木在中国市场的销量骤然跌至2.4万辆 , 同比下降了47% 。
曾几何时 , 铃木以其高质量和稳定性获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 可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时 , 铃木的质量问题却频频曝光 。
2015年 , 铃木被曝出存在质检和数据造假问题 , 这一事件极大地损害了铃木的品牌形象 , 消费者的不满情绪加剧 , 使得铃木在中国市场的声誉一落千丈 。
在质检问题曝光后 , 铃木的态度令人大失所望 , 与消费者的期待背道而驰的是 , 铃木并没有展现出足够的负责任态度 。
问题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 品牌形象的崩塌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 而且铃木在中国市场的市场战略和管理体系也没有足够的反应能力 , 最终使得企业逐步丧失了在华市场的竞争力 。
没过几年 , 在2018年9月 , 铃木宣布以象征性的1元价格 , 将其在长安铃木的股份出售 , 正式退出中国市场 。
退出中国市场后 , 铃木并没有因此而退出全球市场 , 而是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了印度市场 , 印度作为一个庞大的新兴市场 , 其汽车消费结构与铃木的产品定位高度契合 。
铃木在印度市场的表现也证明了这一决策的正确性 , 到2021年 , 铃木在印度市场的销量达到了137万辆 , 占据了市场份额的相当一部分 , 成为印度市场的领导者 。
印度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变化相对缓慢 , 铃木在这个市场依然凭借着经济型小车的优势占据主导地位 , 但随着印度市场逐步发展 , 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 。
这个曾经被誉为“国民车”的品牌 , 错失了与中国市场共成长的机会 , 最终黯然离场 , 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 , 企业必须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 。
如果固守过去的成功模式而不思进取 , 最终只会被市场淘汰 。
铃木未能及时调整战略 , 未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应有的反应 , 这种固守旧有优势的做法让它在中国市场逐渐失去了立足之地 。
讴歌的没落
在竞争激烈、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 , 只有不断创新、紧跟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 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 而那些停滞不前的品牌 , 最终将被淘汰 。
就如曾经的“豪华车品牌” , 讴歌 , 2022年4月 , 广汽讴歌宣布2023年起将退出中国市场 , 彻底放弃现有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 全面转向电动化业务 。
讴歌的退市消息上了热搜 , 但它在中国市场的存在感几乎为零 , 讴歌进入中国已有16年 , 最初凭借本田的背景进入市场 , 推出了多款车型 , 但始终没能获得消费者青睐 。
即便在国产后销量一度有过短暂上扬 , 最终也因产品力不足、品牌认知度低而急剧下滑 , 讴歌的豪华感远远不如同级别的BBA , 设计和配置也难以让消费者买账 。
很多本田车主看不上讴歌 , 甚至觉得它是“长安王” , 这也让讴歌很难突破市场的消费壁垒 。
再加上它只有两款车型 , 且市场定位不明确 , 和雷克萨斯、沃尔沃等竞争品牌相比 , 产品阵容和价格段都远远不足 。
中国市场不再单纯追求奢华 , 而是更注重智能化、个性化和性价比 , 讴歌的退市 , 也代表着它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完全失去了立足点 。
文/编辑:ToT
参考资料:
新京报-2-18年9月4日-《铃木全面退出中国 , 长安汽车1元收购长安铃木50%股权》
人民网-2018年8月24日-《铃木汽车宣布退出中国市场 精力转向印度》
【6年前,扬言要永久退出中国市场的日本铃木,自信过了头!】
- 比亚迪工厂一张图,国内车厂怕要抑郁了:这么干,谁能玩过它
- 哈弗大狗看似随意,实则暗藏心思,销量提升主要是产品给力
- 6万!合资“全能”家轿,百公里油耗仅4.9L,还要啥日产轩逸
- 2025年春节前将要发布的 6 款新车
- 换了两台车之后,我才真正明白:宁可多花钱,也要坚持“4不买”
- 奇瑞爆款SUV成了?月销超3万台,只要8.99万
- 7万元的丰田卡罗拉到底能不能买?真实车主有话要讲
- 国产“最美GT”来了,外观媲美保时捷,284秒破百,要努力攒钱了
- 28万没买小米SU7,买了奥迪A4L,我一堆话要说
- 入华时卖88点8万,如今才卖15点8万却没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