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以为是爆款,结果昙花一现!这三款车型为何遇冷?

本以为是爆款,结果昙花一现!这三款车型为何遇冷?

文章图片

本以为是爆款,结果昙花一现!这三款车型为何遇冷?

文章图片

本以为是爆款,结果昙花一现!这三款车型为何遇冷?

文章图片

本以为是爆款,结果昙花一现!这三款车型为何遇冷?

文章图片

【本以为是爆款,结果昙花一现!这三款车型为何遇冷?】本以为是爆款,结果昙花一现!这三款车型为何遇冷?

文章图片


穿过烽火连天的2024年 , 中国汽车迎来了波澜壮阔的2025年 。 回首过去的一年 , 新能源汽车发展如火如荼 , 越来越多的造车新势力涌入市场 , 传统车企也在发力争夺市场份额 , “价格战”愈演愈烈 , 国内汽车市场不断上演着“速度与激情”的较量 , 仿佛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 而新车的集中上市成为了车企们决战的筹码 , 每年上市的新车不下数百款 。 然而 , 竞争之中必然有胜负者 , 有卖得好的新车 , 就有销量惨淡的新车 。 就比如以下三款车型 , 在上市前期铺天盖地的宣传 , 也寄予了很高的希望 , 但最终销量却归于平庸 , 甚至逐渐凉凉 。 对消费者来说 , 没人希望买一辆昙花一现的车型 。 接下来 , 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它们的销量如此惨淡?



北京汽车魔方
指导价:9.99-13.19万元
近些年来 , 北京汽车发展并不太顺利 , 产品竞争力上不去 , 销量也是令人捉急 , 甚至连大厂的零头也比不过 , 妥妥的十八线车企 。 想要翻身就要改变 , 想要改变就要抓住当下消费者的口味 , 在年轻化愈来愈明显的今天 , 北京汽车在2022年7月推出了魔方 , 定位为紧凑型SUV , 同时也是一款被寄予厚望的车型 。 虽然魔方在产品研发和前期宣传上投入了不少心血 , 但从目前的销售成绩来看并不乐观 。



数据显示 , 魔方自上市之后便一路下滑 , 到了2024年更是惨淡 , 销量一直维持在每月几百辆的低迷状态 , 甚至都没有突破700辆 , 其中11月份仅售出258辆 。 这样的成绩显然无法让人满意 , 更别提与长安CS75PLUS、哈弗H6、星越L等竞争对手相抗衡了 。



从入局开始 , 北京汽车便将魔方定位放到“年轻人的第一辆SUV”上 , 主要宣传集中在鸿蒙车机系统、电子后视镜 , 以及电动车的外观设计等方面 , 力图打造入门SUV的最优解 。 然而 , 魔方所主打的鸿蒙系统并非全系标配 , 只在售价10.99万元及以上的中高配车型上提供 , 这样的价格无疑会削弱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 同时 , 像电子后视镜这样的吸睛配置需要额外的费用 , 选配价格高达5000元 , 这无疑进一步降低了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 此外 , 空间与哈弗H6、博越L等竞品相比并无明显优势 , 而1.5T发动机的动力表现也只能算是中规中矩 。



此外 , 在市场认知度以及品牌溢价等方面 , 魔方与同级车型相比也并不具备优势 。 尽管北京汽车拥有不短的发展历史 , 但在与哈弗、长安、吉利等一线自主品牌的竞争中 , 其品牌影响力明显不足 。 更雪上加霜的是 , 魔方在中保研的安全碰撞测试中成绩非常差 , 在碰撞过程中发生A柱弯折现象 , 这意味着魔方的车内成员安全问题 , 并不能通过简单地增加气囊来解决 。 如今国内车市竞争日趋激烈 , 在魔方所处的价位区间 , 有很多富有竞争力的车型 , 比如吉利博越L、长安CS75PLUS、哈弗H6等大厂的优秀作品 , 为什么还要选择魔方呢?因此魔方的销量表现平平 , 也就不难理解了 。
上汽通用五菱凯捷
指导价:8.58-14.98万元
五菱曾是神车制造专业户 , 从五菱之光到五菱宏光 , 从宝骏310到宝骏730 , 从五菱凯捷到五菱星辰 , 再从宏光MINI到五菱缤果 , 都能精准拿捏用户需求 , 推出后很快成为爆款 , 甚至是现象级车型 。 然而 , 其中很多车型凉下去的速度也超出想象 , 比如五菱凯捷 。



五菱凯捷是上汽通用五菱旗下首款采用银标的车型 , 于2020年11月份正式推出 。 这款车在2020年12月份的单月销量就突破了1万辆 , 进入2021年1月份 , 五菱凯捷的单月销量继续突破1万辆 。 然而 , 好景不长 , 从2021年2月份开始 , 五菱凯捷的销量就呈现“过山式”趋势 , 而且截止到2024年11月份 , 五菱凯捷的单月销量再也没有突破过1万台 , 甚至近一年来 , 单月销量连三位数都没有突破 , 而到了2024年11月份只剩下了7辆 , 这个表现对于五菱凯捷来说 , 确实比较失败 。



五菱凯捷作为一款在上市初期备受瞩目的紧凑级MPV车型 , 无论是在外观设计还是动力表现上都有所提升 , 同时采用2+2+2三排6座的座椅布局 , 第二排座椅配备了超长滑轨 , 第三排座椅放倒后能够完全隐藏在后备厢地台内 , 让其形成一个四座布局 。 不可否认 , 作为紧凑型MPV车型 , 空间大是五菱凯捷的一大卖点 , 但是当下的消费者对MPV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空间大小 , 更在于实用性 。 五菱凯捷虽然标称为6座车型 , 但实际上第三排不仅空间狭窄 , 而且进出都极为不方便 , 使得其有效载客数仅为4人 , 这也使得五菱凯捷的实用性大打折扣 。 此外 , 动力方面也比较拉垮 , 搭载的1.5T涡轮增压发动机在性能上不仅落后于同级别对手 , 而且还存在大量质量投诉 , 比如发动机故障灯亮、电气故障、车身漏水等问题层出不穷 , 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用车体验 。



回顾上汽通用五菱的发展史 , 就是从一辆爆款到又一辆爆款的历史 , 可以说上汽通用五菱的爆款制造能力是广大车企中独一档的存在 。 但令人遗憾的是 , 上汽通用五菱如今的一系列爆款并未让品牌延续以往的辉煌 , 反而整个品牌都透露着一股江河日下的意味 。 而作为五菱银标的首款车型 , 五菱凯捷便肩负着向上冲击的重任 , 可如今也成了市场的“劝退”对象 , 这样的转变让人不得不深思 。 如果不能及时找到问题的根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改进 , 那么五菱凯捷的未来无疑将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 。
起亚K5
指导价:13.98-20.68万元
起亚汽车自2002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到如今已经20余载 , 曾以其低价格、高配置、高性价比赢得了市场 , 并在2016年迎来了巅峰时期 , 全年销量达到了65万辆 , 一度被视为“合资车企中的黑马” 。 然而 , 狂飙之后便是失速 , 冲上巅峰后 , 起亚快速跌落神坛 , 如今已在谷底徘徊8年之久 , 在中国市场几乎被边缘化 。 为了提升销量 , 不得不通过大幅优惠来换市场 , 以起亚K5为例 , 目前最高优惠达2.5万元 , 最低起售价格已降至11.58万元 , 对于一款B级车来说 , 这个价格相当诱人了 , 但还是“无人问津”的状态 。



数据显示 , 起亚K5自2020年9月上市后 , 到如今已经有4年多的时间 , 除了上市之初稍微有一点点上涨的势头外 , 其余时间基本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 , 大部分月销量都在三位数徘徊 。 进入2024年后 , 起亚K5的销量更惨 , 单月销量突破200辆几乎成了奢望 , 哪怕通过大幅优惠 , 也很难换来销量的提升 , 2024年1-11月份 , 累计销量才1326辆 , 其中 , 11月销量为98辆 。 众所周知 , B级车这一细分市场的体量并不小 , 同级别合资车型帕萨特、迈腾、凯美瑞、雅阁等 , 光在11月份一个月都卖出了万辆以上水平 , 帕萨特更是突破2万辆 。



作为一款主打年轻市场的中型轿车 , 起亚K5的设计确实有着不少亮点 , 虎啸式进气格栅与LED大灯相连 , 形成了宽阔而锋利的视觉效果 。 车身线条流畅优雅 , 溜背式的设计加上五辐式运动轮毂 , 对于追求个性化的年轻消费者来说 , 无疑是一个加分项 。 尾部采用了贯穿式的尾灯 , 搭配双边双出的排气布局 , 进一步强调运动气息 。 其长宽高分别为4980/1860/1445 mm , 轴距为2900mm , 在这个级别里长度和轴距还是比较有优势的 。 内饰方面 , 12.3英寸全液晶仪表盘和12.3英寸多媒体触控屏采用时下流行的一体式设计 , 支持CarLife、语音识别控制、手机APP远程功能、车联网等 。 中高配车型还有L2级驾驶辅助系统 。 动力方面 , 提供1.5T和2.0T两种动力选择 , 其中1.5T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25kW , 而2.0T发动机最大功率为176.5kW 。



其实从产品方面来看 , 可以说起亚K5拿出了十足的诚意 , 但是它所处的价位区间 , 有很多实力强劲的车型 , 相较于帕萨特、迈腾、凯美瑞、雅阁等车型 , 起亚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和认可度相对较低 , 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历史悠久且口碑良好的品牌 。 同时 , 除了合资车型 , 还有实力强劲的自主品牌 , 在相同甚至更低的价格区间内 , 自主品牌车型能提供更丰富的配置和更先进的技术 , 使得起亚K5的价格优势不再明显 。 此外 , 起亚K5还存在发动机异响、变速器抖动、隔音效果差、底盘偏硬等质量问题 , 进而影响购买决策 。 看来起亚K5想要在国内B级汽车市场中分一杯羹 , 仍需努力“补课” 。
车叔总结
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 当一款车的产品力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时 , 自然而然地就会被市场所淘汰 。 就如以上三款车型 , 既有品牌影响力的下滑 , 也有定价贵、产品力不足等问题 , 虽然目前还没正式停产 , 但早已不具备优势 , 如果再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改变 , 在竞争极其激烈的汽车行业中 , 它们还能活多久亦是未知数 。 最后 , 在这里车叔也得稍稍提醒下 , 在购车前务必擦亮双眼 , 审慎选择 。 虽然汽车是一种消耗品 , 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 , 购车是一项重要投资 , 一定要综合考虑品牌实力、车型性价比等多个方面 , 像以上这样的车型存在各种问题 , 从销量不佳到产品力不足 , 在购买时确实需要三思而后行 , 别一不小心就成了实验的牺牲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