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杜牧 〔唐代〕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
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节,诗人杜牧在路上行走 , 遇上了下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 , 往往有“疾风甚雨” 。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 。诗人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 。“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 。但是用来写雨,却是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 。这种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细雨纷纷 , 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倾盆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 。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 , 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的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 。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 。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 。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王孙公子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 , 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 。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 。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 。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 。本来 , 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 , 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 。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 。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 。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 , 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 。于是,向人问路了 。
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 , 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 。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
“遥”,字面意义是远 。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 。这一指 , 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 。若真的距离遥远 , 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 , 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 。“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 。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
诗里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 。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 , 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家,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不管”了 。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 。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展开了一处远比诗篇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 。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
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长的地方 。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 。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
这首小诗 , 一个难字也没有 , 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 。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怯嘣襄闳?,耐人寻味 。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
《清明》古诗翻译与注释杜牧的清明诗句如下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
译文:
在清明时节到来之际,在细雨纷纷飘落之时,道路上的行人,也如诗人一样落拓断魂 。请教当地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远处的杏花山村 。
注释:
断魂:指愁苦极深 。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今在安徽池州市贵池区秀山门外 。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绝句 。历史上记录下这几个字:会昌四年(844)九月 , 杜牧迁池州刺史 。
这一年杜牧42岁,依旧行走在被贬谪的人生道路上 。距他离开人世也不过八年光阴 。在这剩下不多的光阴里,依旧被落魄、清贫、失意所围绕,“断魂”成为杜牧生命的底色 。但他却不甘命运的安排,在逆境中寻找一颗自由的灵魂与生命的意义 。他用无数绝美的诗句,书写着失意而又诗意的人生,成为晚唐天空中最耀眼的那颗诗星 。
这首诗无疑是写清明最绝妙的名篇佳作 。其“断魂”二字,可作全诗诗眼,亦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如果说李商隐的诗歌像一位小家碧玉,总是那么心思缜密,捉摸不定,深情绵邈;那么杜牧的诗歌就像一位大家闺秀,显得大气率真,明丽动人,旷达秀艳 。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 。一般是在 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杜牧的关于清明节的古诗——《清明》,希望大家喜欢!
《清明》
作者: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翻译:
清明节的时候 , 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 , 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 , 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 , 春衫湿漉漉的 。诗人啊,简直要断魂了!找个酒家避避雨,暖暖身 , 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儿呢?诗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听 。骑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远处一指――哦,在那开满杏花的村庄 , 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揽行人呢!
注释:
1、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4月4日或5日 。此诗《樊川诗集》及《别集》、《全唐诗》均未收 。最早见于谢枋得编《千家诗
》,明代的谢榛认为是杜牧所作 。
2、行人:这里指行旅在外的人 。
3、欲:几乎要,简直要 。
4、断魂:比喻感伤愁苦之深,好像神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 。
5、借问:请问 。
6、酒家:酒店 。
7、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 。
作品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 。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 。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 。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 , 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 。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 。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 , 或游玩观赏 , 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 。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 。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 , 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 。本来,佳节行路之人 , 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 , 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 。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 。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 , 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 , 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 。于是,向人问路了 。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在语法上讲 , “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 , 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 。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 , 但是以“行动”为答复 , 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 , 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 。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
“遥” , 字面意义是远 。然而这里不可拘守此义 。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 。若真的`距离遥远 , 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 。《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 。“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 。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 , 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
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 。剩下的,行人怎样的闻讯而喜 , 怎样的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的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的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 , 诗人就能“不管”了 。他把这些都付与读者的想象,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 。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 , 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 。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 。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 , 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 。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 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吧!
清明古诗汇总
《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
译文
我是在无花可观赏 , 无酒可饮的情况下过这个清明节的,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显得很淡漠,昨天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 , 坐下来潜心读书 。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 , 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
译文
我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目睹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 。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丝飘摇的小巷;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 。休要推辞这杯酒 , 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 , 一片片飞散了 。况且今日是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极宜游乐,但不可乐而忘返 。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
风雨梨花寒食过 , 几家坟上子孙来?
译文
全身衣服都沾满了血泪和尘埃,尽管现在战乱结束了,但是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 。在风雨中,梨花落尽了,寒食节也过去了,清明扫墓的时候 , 有几户人家的坟墓还会有后人来祭拜呢 。(因为他们的后人在战乱中死去了)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 。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
译文
自古清明是亲近自然游山玩水的日子,如今清明节已至,看着窗外的春色满园,不禁顿生感慨 。然而凭栏而望却不知哪出风景最佳 。有朋友告诉我晴空万里下碧绿的原野尽头,便是一处绝妙的游玩胜地 。穿过蓊蓊郁郁的杨柳丛,紧收马缰 , 马儿一声嘶鸣,抬头望去,佳人斜倚秋千,回眸一笑,连带啼叫的黄莺、漂亮的花朵,灿烂明媚的春光似要将人迷醉 。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
译文
在路途的马上渡过晚春的寒食节,可惜在江边的码头上望,却看不见来自洛阳灞桥的离人 , 虽然被贬为下臣放逐到南方,心中还是惦念着北方的英明的君王故乡家园,令人伤心断肠的地方,经历了日日夜夜之后,新的柳条又长出来了!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
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 , 寒食节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
《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
译文
此诗精妙之句是"清明几处有新烟",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间不用火 , 清明之后本应"处处有新烟",现在却因战乱农民都被召去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芜了,只有寥寥几处的人家燃起新烟,一片凄凉 。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
译文
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 。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 , 春色依旧 。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途中寒食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
译文
【清明杜甫古诗?】
小路可真是细长!高桥不用倚扶吗?远处山上的枫叶朦胧色淡,麦田边的小屋显得很孤独 。野草一夜间又随风生长出来,刚过一年的小路就消失了 。清明后梨花会生长,到这个季节我很思念你 。
- 小年古诗
- 关于清明的古诗配画简单又好看
- 关于人生态度的古诗句
- 古诗中的雪的诗句
- 古诗二首一位登上什么一位站在什么
- 关于中秋的古诗有哪些
-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主要内容是什么
- 描写春天的七句古诗
- 夜宿山寺古诗
- 如何把诗词进行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