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杀害汉使 , 鱼肉百姓 , 陈汤:犯强汉者 , 虽远必诛!

文章插图
“明犯强汉者 , 虽远必诛”这句话可谓是家喻户晓 , 经常出现在影视剧中 , 也经常被人们引用 。
这句话出自西汉大将陈汤之口 , 侵犯汉朝的便是匈奴的郅支单于 , 而郅支单于最后落得个尸首两分 。
陈汤借助这次战役 , 结束了汉匈百余年的战争状态 , 为大汉王朝立下举世奇功 。
一、郅支单于惹是生非 , 挑衅汉朝汉宣帝时期 , 匈奴内部割据 , 分裂出五个单于 , 呼韩邪单于、郅支单于是其中两支 , 他们都将儿子送到汉朝做人质 , 以示友好 。
与此同时 , 呼韩邪单于因实力相对弱小 , 就亲自赶奔长安 , 觐见汉朝皇帝 , 表示投降 。
作为当时国力最强的汉朝 , 自然是欣然接受 , 就在呼韩邪单于不在的这段时间 , 郅支单于开始对外扩张 , 向西进攻呼偈、坚昆、丁令 , 兼并了这三国 。
郅支单于就是个不安分的主 , 原本他也有归附汉朝的想法 , 看到呼韩邪单于受到了汉朝优待 , 竟心生忌恨 。

文章插图
如果郅支单于真的有归附之心 , 那干脆直接投降 , 只要投降 , 那么汉朝自然会给予帮助 , 何必在旁顾影自怜 , 我们由此可见 , 郅支单于只是个投机分子 , 他只想获取更大的利益 。
公元前45年 , 郅支单于派使者去索要他的儿子 , 并表示希望依附于汉朝 , 这是郅支单于的缓兵之计 , 事实上 , 狡猾郅支单于已经生出了反叛的想法 。
汉元帝刘奭是个没啥主见的皇帝 , 这种问题他也不知道如何是好 , 所以需要公卿大臣商议此事 。

文章插图
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同意将其儿子送还 , 只是有人说需要派使者全程跟随 , 有人说只需要送到的边塞就可以了 。
史料记载“吉上书言:“中国与夷狄有羁縻不绝之义 , 今既养全其子十年 , 德泽甚厚 , 空绝而不送 , 近从塞还 , 示弃捐不畜 , 使无乡从之心 , 弃前恩 , 立后怨 , 不便 。”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是谁说的话 西汉名将陈汤-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为了显示汉朝的仁德 , 得出的结论则是派谷吉作为使者 , 送其回国 。
只不过经过千山万水 , 到了匈奴的领地 , 郅支单于竟然杀掉了汉朝使者 , 在汉武帝期间 , 如果有汉使被杀 , 汉朝必定派兵讨伐 , 直到覆灭敌人为止 。
郅支单于畏惧汉朝军队 , 就逃到了更远的康居国 , 康居国国王对其毕恭毕敬 , 郅支单于则极其无礼 , 不仅杀掉了康居国皇室成员数百人 , 还征调大量民力为其修造一座单于城 。
二、陈汤矫诏出征郅支单于的无礼举动激怒了汉朝 , 但汉元帝不是个什么强势君主 , 所以一直也没有派兵征讨 。
陈汤时任西域副校尉 , 他认定郅支单于已经无法控制 , 杀害汉使、鱼肉邻国 , 如果不派兵征讨 , 难免成为西域一大祸害 。
奈何陈汤不是军队一把手 , 他只是个副手 , 他的顶头上司是甘延寿 , 陈汤建议即刻出兵 , 而甘延寿想要先向朝廷打报告 , 等朝廷同意后再出兵 。
陈汤深知朝廷商议问题的效率不高 , 如果要等朝廷回复 , 那估计要等到猴年马月 , 于是陈汤做了一个不要命的决定 , 那就是矫诏出兵 。

文章插图
假传圣旨 , 欺君大罪 , 忤逆犯上 , 这就意味着这场战争必须胜利 , 如果失败 , 陈汤、甘延寿的项上人头必定不保 。
陈汤矫诏出兵 , 是其擅自决定 , 没有征求甘延寿的同意 , 甘延寿得知此事 , 刚要阻止 , 陈汤大声呵斥:“大军已经集结 , 你小子要破坏大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