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时辰对照表 古代的十二时辰对应现在什么时间

我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和计时仪器 , 由此遂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时、刻、更、点 。

古代的时辰对照表 古代的十二时辰对应现在什么时间

文章插图
一、 时:指时辰 , 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 , 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 , 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 。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 这些计时名称常常出现 。如 , 《西游记》第一回:“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 , 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 , 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 , 而巳则挨排;日午中天 , 而未则西磋;申时哺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 。”
其中的“鸡鸣”、“日出”、“食后”、“挨排”、“西磋”、“哺”、“日落”、“黄昏”、“人定”等 , 就是各个时辰的具体说法 。
再如 , 白居易的《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滴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 , 往往取酒还独倾……”“旦暮”就是指平旦与黄昏的时候 , 也就是清晨和晚上的意思 。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 , 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 , 称“小时” 。
古今时间对照表
子时23:00 – 01:00子初23:00夜半又名子夜、中夜 , 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子正00:00
丑时01:00 – 03:00丑初01:00鸡鸣又名荒鸡 , 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丑初02:00
寅时03:00 – 05:00寅初03:00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 , 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寅正04:00
卯时05:00 – 07:00卯初05:00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 , 指太阳刚刚露脸 , 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卯正06:00
辰时07:00 – 09:00辰初07:00食时又名早食等 , 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
辰正08:00
巳时09:00 – 11:00巳初09:00隅中又名日禺等 , 临近中午的时候
巳正10:00
午时11:00 – 13:00午初11:00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
午正12:00
未时13:00 – 15:00未初13:00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 , 太阳偏西为日跌
未正14:00
申时15:00 – 17:00申初15:00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
申正16:00
酉时17:00 – 19:00酉初17:00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 , 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酉正18:00
戌时19:00 – 21:00戌初19:00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 , 此时太阳已经落山 , 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 , 万物朦胧 , 故称黄昏
戌正20:00
亥时21:00 – 23:00亥初21:00人定又名定昏等 , 此时夜色已深 , 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 , 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古代的时辰对照表 古代的十二时辰对应现在什么时间

文章插图
二、刻:古代使用漏壶计时 。最初 , 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 , 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 , 把水注入漏壶内 , 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 。
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 , 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 , 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 , 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 , 箭杆从盖孔中穿出 , 这个容器叫做“箭壶” 。
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 , 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 , 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 , 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
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 。漏刻是一种独立的计时系统 , 只借助水的运动 。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 , 流水较快 , 水少时流水就慢 , 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 。
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 , 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 , 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 , 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入箭壶 , 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
大约西周之前 , 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 , 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 。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 , 则1刻等于14分24秒 。“百刻制”是我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
到了汉代 , 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时 , 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 。
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 , 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 , 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 , 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俗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