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节日风俗有哪些

清明节的节日风俗有吃鸡蛋、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祭祖扫墓等 。
踏青:踏青也叫作春游,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民间各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也是郊外踏青的一个大好时光 。
荡秋千:清明节荡秋千这个习俗由来已久,并且历史相对古老 。该习俗传承至今,深受人民的喜爱,不仅可以借此锻炼自己的勇气,还能锻炼身体 。
吃鸡蛋:清明节吃鸡蛋的这个习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在清明节这天吃鸡蛋象征着一家团圆,在民间传说清明节吃了鸡蛋一整年的身体都会很健康 。
祭祖扫墓:祭祖扫墓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人的一种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 。每当清明节,很多人都会带上各种供品、纸钱,在祖先的坟头燃烧 。
放风筝又叫做纸鸢,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一个活动 。每到清明时节,人们不仅会在白天放,还会在晚上放 。据说风筝放上天空后,再剪断牵线,这样可以除病消灾,并能带来好运 。
清明节的节日风俗有哪些清明节的节日风俗有如下:
1、浙江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浙江桐乡民间流传着“清明大如年”的俗语 。桐乡是江南蚕桑的主要产地,其乡间流传着丰富的蚕乡习俗,清明轧蚕花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活动 。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 。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 。
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 。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 。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 。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 。
2、北京清明节习俗
传统的“寒食节”又称“换火节”,说的是家家户户烧了一冬的炉膛,开春后要灭火清理了,所以家里停火一两日,只能吃凉食了 。因此旧时北京很多家庭都在寒食节的前一天准备出次日的食品,大多是一些小吃,逐步就演化出了老北京的寒食十三绝 。
寒食十三绝是什么?有一种说法,“寒食十三绝”具体包括:蹄烧饼、螺丝转、馓子麻花、姜丝排叉、驴打滚、糖火烧、艾窝窝、糖卷馃、糖耳朵、豌豆黄、焦圈、硬面饽饽、芝麻酱烧饼 。
另版“寒食十三绝”:奶油炸糕、螺丝转、馓子麻花、姜丝排叉、驴打滚、糖火烧、艾窝窝、面茶、糖耳朵、豌豆黄、焦圈、硬面饽饽、芝麻酱烧饼 。
3、广东清明节习俗
传统的广州人向来重视清明扫墓,有在正清当日“行清”的习俗 。“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行清”则是一族人一起约定那一天齐齐去扫墓 。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
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着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
4、重庆清明节习俗
重庆人在清明这天,也有吃寒食的习俗 。过去人们扫墓时的“清明食品”,往往是锅魁加卤菜、凉菜 。这种锅魁里面夹的“和菜”,由粉丝、莴笋丝、肉丝(或鸡丝),加上春芽凉拌而成 。
扫墓一般都在郊外,相当于春游,一大家子人还会带上凉面、酒菜、糖果等食品,祭奠先人后,大家一起吃掉,又有耍的又有吃的,最高兴的就是小孩子了 。
当时人们扫墓除了带上纸钱香烛外,还会带上一串用纸剪成的纸串,挂在坟前,用以招魂,俗称“挂青” 。俗话说,“有儿坟上挂白纸,无儿坟上屙狗屎”,是否有“挂青”,成了一个家庭是否后继有人,是否兴旺发达,是否父慈子孝的标志 。
5、江苏清明节习俗
常州人清明节一大早,家家户户门框上要插柳条和桃花枝,以鲜艳的红绿祛除隔年的邪祟 。而小孩子则是把柳枝编成圆形环圈戴在头上,或把柳枝连叶带皮捋到顶梢,成一柔软可以抖动的“柳球” 。也有人家将艳丽的桃花插在檐下的门环上,以示清明临门,平安报春,藉以辟邪,带来福祉 。
除了这些,清明节当天,常州人早饭会吃没有馅的糯米大团子 。大团子是春节前就做好了的,放在冷水中泡着,要一直吃到端午节 。清明那天,拿出大团子,切成一片一片的下锅用油煎,根据自己的口味放糖或盐 。也有人家会放点柳叶在里面,意为添“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