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落地,孩子出现“两极分化”,这类孩子注定能赢到最后( 二 )


这一阶段的孩子 , 想要不停地触摸、碰、抠东西 , 还喜欢逮着啥都往嘴里塞 。 这是因为 , 他要发展控制自己身体的能力 , 也就是自主感:一切都在我的掌握中 , 我太厉害了!
而学习中的孩子 , 这种自主感是相似的 。
他要有“学习太好玩太有趣了”、“我这都能做出来 , 真的太厉害了”“又完成一课 , 这种感觉太棒了”类似的感受 , 他就会发展出强烈的自主感 。
他会感觉 , 在学习中 , 他是占主导地位的 , 他能攻克难关、获得成就 。 而不是处于被动地位 , 被催促、被惩罚、被唠叨着完成一件事 。
双减落地,孩子出现“两极分化”,这类孩子注定能赢到最后
文章图片
我之前带侄子侄女时 , 就喜欢跟他们玩“成语接龙”的游戏 。 那一阵子 , 他们两个字典不离手 , 不会的就翻 , 不认识的就记 。 几天下来 , 词汇量增加了2倍多 。
有位育儿博主说 , 她陪孩子做作业 , 从来都是一起做 。 然后两个人相互检查对方的作业 , 看是否有错的、漏的地方 。
孩子在纠错过程中 , 不仅觉得这件事很好玩 , 还不知不觉巩固了知识 。
我们也可以把学习的权利 , 交还给孩子 。 只是在一旁适当地引导 , 让他有充分的自主感 , 去寻找、发现和收获知识的乐趣 。
双减落地,孩子出现“两极分化”,这类孩子注定能赢到最后
文章图片
情感联结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 , 婴儿从出生开始 , 就在寻求和父母的情感联结 。
如果说 , 孩子身体需要的粮食是“食物” , 那他心理需要的粮食就是“情感联结” 。 缺了食物和情感联结 , 他都难以生存下去 。
当孩子处在一个亲密、有爱的环境中 , 并且获得充分的尊重和支持 。 那么他就会喜欢这样的活动 , 拥有强烈的内驱力 , 并且想要重复体验 。
双减落地,孩子出现“两极分化”,这类孩子注定能赢到最后
文章图片
我们每天可以抽出一段时间 , 陪和孩子坐一起 , 温馨地阅读 。 孩子遇到不懂的 , 你可以耐心地陪他一起找答案 。 或者用心听他讲解书中的所见所闻 。 又或者 , 只是静静地一起看书 。
有这样一个情感联结 , 当想到“读书”时 , 孩子脑海里立马回忆起和你一起快乐读书的画面 。 而读书这件事 , 就与“爱”建立了联系 。
孩子自然就拥有了读书的内驱力 , 喜欢阅读 。
双减落地,孩子出现“两极分化”,这类孩子注定能赢到最后
文章图片
胜任感
很多孩子讨厌学习、拖延学习 ,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习对于他们来说 , 太难了!他们一想到学习 , 就只有挫败感 。
试问 , 谁愿意感觉自己无能、失败呢?
这时候 , 我们就需要给孩子正面激励 , 让他有胜任感 。 从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 , 越来越喜欢去做这件事 。
《吃掉那只青蛙》一书中 , 把一项艰难的、巨大的任务 , 比做一只青蛙 。 想要战胜拖延和恐惧 , 完成任务 , 就必须“分解”这只青蛙 , 然后一小口一小口“吃掉”它 。
孩子的学习也是 , 我们觉得简单的知识 , 在孩子那里 , 可能就是一只又大又丑、看了就想逃避的“青蛙” 。
这时候 , 我们就需要帮孩子把这只“青蛙”分解掉 , 然后让他按小步完成 。 孩子每前进一点点 , 他都会收获胜任感 , 最终 , 不知不觉就把“青蛙”吃掉了 。
双减落地,孩子出现“两极分化”,这类孩子注定能赢到最后
文章图片
▼写在最后:
未来的时代 , 不管是学习 , 还是工作能力 , 拼的都是孩子的内驱力 。 如果我们能满足孩子的自主感、情感联结和胜任感 , 孩子才有自我成长的觉悟 。
一旦内驱力被点燃 , 孩子才能在大浪淘沙中 , 坚持到最后 , 成为赢家 。
【图片来自网络 , 侵立删】
作者简介:布谷妈妈 , 一个有办法的妈妈 。 你遇到的育儿困惑 , 这里都有答案 , 点击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