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明代胡应麟说:“咏物起自六朝 。唐人沿袭 , 虽风华竞爽 , 而独造未闻 。惟杜诸作自开堂奥 , 尽削前规……皆精深奇遂 , 前无古人 。”
自南朝到初唐时期 , 因为绮艳诗风占据主导地位 , 使咏物诗兴寄内涵有所弱化 。至初唐 , 以陈子昂为代表的一批诗人重新强化咏物诗兴寄的内涵 。杜甫咏物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 极大地丰富并拓展了咏物诗托物寄兴的情感内涵 , 并且以多样化的艺术手法 , 使咏物诗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之作 。
一、丰富的情感内涵据统计杜甫咏物诗现存共103首 。这些诗歌涉及的题材范围相当广阔 , 举凡日月雨雪、花木鸟兽、人工器物都摄人笔端 , 据此以吟咏情性 。明代钟惺在《唐诗归》卷二十一中评价道:“(杜甫)于诸物有赞叹者、有悲悯者、 有痛惜者、有怀思者、有慰藉者、有嗔怪者、有嘲笑者、有赏玩者、有劝诫者、有指点者、有议论者、有用我语诘问者、有代彼语对答者 , 蠢灵者、细巨者、恒奇者、默者辩 。咏物至此 , 仙佛贤圣帝王豪杰具此难着手矣 。”这段话精辟地指出在杜甫咏物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 。概括来看 , 杜甫咏物诗的情感内涵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儒家仁民爱物的现实主义情感取向
杜甫以前的诗人创作咏物诗 , 很少有超过托物言志、感物抒怀的范围 。许多有寄托的作品 , 也不外乎是抒写个人的人格品质、怀才不遇的感慨之情 , 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 , 但反映的广度和深度都是不够的 。换句话说 , 这些诗歌的现实性不是很强 。这种情况在盛唐杜甫之外的其他许多咏物诗人身 上都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变 。杜甫咏物诗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将咏物诗的思想内容扩展到整个社会的范围之内 , 从而在诗歌中高扬强烈的现实主义情感基调并且在咏物诗中折射出儒家“仁民而爱物” 的思想情感 。
杜甫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 , “诗人杜甫则是一个地道的真正的儒家”。杜甫又是一位诗人 , 诗歌在他实现“致君尧舜上 , 再使风俗淳” 的政治理想和“必若救疮痍 , 先应去蟊贼” 的为民请命的人生理想中 , 都是一种有力的思想武器 。而这一切都是杜甫儒家思想的反应 , 因为在杜甫那些饱含无限情感的抒情诗中都带有儒家思想的烙印 , 咏物诗亦然 。
下面从同情民生疾苦的沉挚感情和对弱小生命的关怀友善之情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

文章插图
杜甫的咏物诗改变了前人很少反映民生疾苦的状况 , 在咏物诗中 , 诗人通过咏物来表现民病民瘼 , 对处于生活困顿中的广大人民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 。杜甫咏物诗中有一些诗歌取材对象是一些衰败病态之物 , 常以“病”、“枯” 为题 , 如我们所知道的《病橘》、《病马》、《枯楠》、《枯棕》等诗 。在这些诗中 , 诗人对这些物象饱含同情心 , “尘中老尽力 , 岁晚病伤心”(《病马》)是其情感的表现 。诗中杜甫不光对所咏之物寄予同情关爱之心 , 同时还有物起兴 , 以物所遭受的悲惨命运激发起诗人对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急切关注 。这种情感在《枯棕》里表现得极为明显:
蜀门多棕榈 , 高者十八九 。其皮割剥甚 , 虽众亦易朽 。徒步如云叶 , 青青岁寒后 。交横集斧斤 , 凋丧先蒲柳 。伤时苦军乏 , 一物官尽取 。嗟尔 江汉人 , 生成复何有 。有同枯棕木 , 使我沈叹久 。死者即已休 , 生者何自 守 。啾啾黄雀啄 , 侧见寒蓬走 。念尔形影干 , 摧残没藜莠 。诗中对枯棕的痛苦遭遇深表同情 , 由物象引发的哀痛之情进而引起诗人对饱受战乱剥削之苦 , 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可怜百姓的悲悯之情 。
正是因为杜甫心中时时牵挂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下层民众 , 所以诗人即便是吟咏物象 , 也会很自然地把对劳动人民的关切、同情之心投人物象中去 , 形成杜甫诗歌厚重而深沉的情感基调 。
杜甫的感情既丰富又细腻 , 他不仅对广大民众充满真诚的关爱之情 , 诗人对自然界的花鸟草木、禽兽虫鱼等一切美好、柔弱的生命都有友善的情感 。

文章插图
在《孤雁》诗中 , 杜甫对失群孤雁的形态、动作、处境都做了细腻的描绘 , 从中寄寓了诗人对孤雁的极为真挚的同情 。就是对院中不起眼的小草 , 杜甫也倾注了他的满怀爱心 。
《庭草》诗云:“楚草经寒碧 , 庭春人眼浓 。旧低收叶举 , 新掩卷牙重 。”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写出庭草的娇嫩 , 接着在下文 , 诗人叮嘱路过行人 , “步履宜轻过 , 开筵得屡供” , 对庭草的关爱之情自不待言 。
另外 , 诗人还将视野转向那些处于悲惨境地的弱小生命 , 如 《白小》中小群分命 , 天然二寸鱼 。细微沾水族 , 风俗当园蔬”的小鱼 , 《麂》中惨遭杀戮成为他人盘中美味的麂等 , 杜甫对他们的命运表示出深切的同情 , 并对那些饕餮之徒进行抨击:“乱世轻全物 , 微声及祸枢 。衣冠兼盗贼 , 饕餮用斯须 。”
从上面的分析 , 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处于卑下痛苦境地中的百姓和微物表达出关爱与同情之心 , 在这种情感表现的背后 , 则是诗人“仁民爱物”儒家思想的自然体现 。
在儒家思想中 , 仁处于核心地位 , 所以对人的态度也就是确立价值标准的根本 。“恻隐之心”便是“爱人” , 是一种最广泛、最普遍的爱 。不仅如此 , 儒家的仁爱更进一步推及到物 。《孟子?尽心上》曰:“亲亲而仁 民 , 仁民而爱物 。”这样 , 仁爱之心便无处不在 。从这种极广泛的同情心与爱心出发 , 整个世界都充满仁爱的光辉 。儒家的仁爱思想表现出一种超越一切差别的意义 。杜甫在《过津口》中所说“物微限通塞 , 恻隐仁者心” , 便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 。
如《秋野五首》:
秋野日疏芜 , 寒江动碧虚 。系舟蛮井络 , 卜宅楚村墟 。枣熟从人打 , 葵荒欲自锄 。盘飨老夫食 , 分减及溪鱼 。
杜甫在咏物诗中通过对社会腐朽黑暗时政的讽刺 , 批判虐民害物、奢侈腐 化的现象 。这从另一个角度也体现出儒家仁爱思想 。如《病橘》:
群橘少生意 , 虽多亦奚为 。惜哉结实小 , 酸涩如棠梨 。剖之尽蠹虫 , 采掇爽所宜 。纷然不适口 , 岂只存其皮 。萧萧半死叶 , 未忍别故枝 。玄冬 霜雪积 , 况乃回风吹 。尝闻蓬莱殿 , 罗列潇湘姿 。此物岁不稔 , 玉食失光 辉 。寇盗尚凭陵 , 当君减膳时 。汝病是天意 , 吾愁罪有司 。忆昔南海使 , 奔腾献荔枝 。百马死山谷 , 到今耆旧悲 。诗歌描写出病橘的悲惨境地 , 并对当权者重赋敛、轻民情的罪孽进行讽刺 , “此首伤贡献之劳民也 。时或尚食颇贵远物 , 以口腹之故病民 , 故因病橘而讽朝廷罢贡” 。同时也显示出杜甫对广大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 , 具有强烈的仁爱思想 。

文章插图
2、以时事入诗、咏物议政的政治情怀
杜甫的咏物诗突破了咏物诗托物言志的传统 , 以时事入诗 , 通过咏物诗来对时政进行评说 , 使本来与现实 , 尤其是与国事、关系不大的物象中 , 寄寓了国家大事 , 反映着社会现实 , 如杜甫的《杜鹃行》:
君不见昔日蜀天子 , 化作杜鹃似老乌 。寄巢生子不自啄 , 群鸟至今与哺 雏 。虽同君臣有旧礼 , 骨肉满眼身羁孤 。业工窜伏深树里 , 四月五月偏号呼 。其声哀痛口流血 , 所诉何事常区区 。尔岂摧残始发愤 , 羞带羽翮伤形愚 。苍 天变化谁料得 , 万事反复何所无 。万事反复何所无 , 岂忆当殿群臣趋?全诗借物伤时 , 仇兆鳌《杜诗详注》卷十引洪迈语:“感明皇失位而作 。”诗歌反映了“明皇为辅国劫迁西内 , 肃宗不复定省”的历史史实 。紧接着在同书中 , 卢元昌对此做了更进一步的分析:“蜀天子 , 虽指望帝 , 使言明皇幸蜀 也 。禅位以后 , 身等寄巢矣 。劫迁之时 , 辅国执鞍 , 将士拜呼 , 虽存君臣旧 礼 , 而如仙、玉真一时并斥 , 满眼骨肉俱散矣……此诗托讽显然 。”杜甫在托意于杜鸦鸟 , 对唐玄宗晚景凄凉的处境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
又如杜甫的咏月诗 《初月》:
光细弦欲上 , 影斜轮未安 。微升古塞外 , 已隐暮云端 。杜甫的这首咏初月诗 , 巧妙地把咏初月和肃宗初立之事联系在一起 , 抒发自己对国事的忧虑情绪 。
河汉不改色 , 关山空自寒 。庭前有白露 , 暗满菊花团 。
另外 , 杜甫还有一些咏物诗直指社会弊病 , 如《病柏》 , 写柏树病坏之后根颓叶败的惨状:
岂知千年根 , 中路颜色坏 。出非不得地 , 蟠据亦高大 。岁寒忽无凭 , 曰夜柯叶改 。
丹凤领九雏 , 哀鸣翔其外 。鸱鸮志意满 , 养子穿穴内 。
诗歌寓意极为明显 , 诗人面对的是国势衰颓、君子被疏、奸佞为患的社会现实 , 忧伤与哀叹的情绪贯穿了诗歌 。不仅如此 , 杜甫还对时弊和邪恶势力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尖锐的讽刺 , 丰富了咏物诗“美刺比兴”的诗歌功能 。
如诗人借《黄鱼》惩叛将 , 托《萤火》刺阉人 , 作《杜鹃》讥世之不修臣节者 , 因《百舌》讽谗人 。虽然杜甫处于盛唐由盛转衰之际 , 但诗人依旧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 他以咏物诗对社会时弊揭露与抨击时 , 并不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冷嘲热讽 , 而是想要通过咏物诗唤起统治者对国事的关注与警醒 。
总之 , 在杜甫的这类咏物诗中 , 诗人将吟咏外物与议论时政紧密地结合起 来 , 大大加强了诗歌的现实性 , 开拓了咏物诗直接、及时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新的题材领域 , 体现诗人对时政的关心与一个士大夫高度的政治情怀 。

文章插图
3、 以物抒怀 , 寄寓人生遭际之感
【举例论述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阁夜杜甫表现手法)】以物抒怀是传统咏物诗的基本特色 , 在诗歌中诗人借用的往往是具有伦理道德象征性的物象 , 抒发的则是程序化的情感 , 内容不外乎歌颂与感慨 。而杜 甫则是通过咏物诗 , 将人生经历中不同时期的喜、怒、哀、愁等丰富的个人情感真实地表现出来 , 展示出咏物诗情感抒发的个性化特征 , 从中我们也可发现诗人在人生道路中上下求索的心路历程 。
青年时期的杜甫 , 年少气盛又值唐王朝如日中天之时 , 诗人于是自然产生济世豪情 , 他在《奉赠韦左臣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自谓颇挺出 , 立登要路 津 。致君尧舜上 , 再使风俗淳 。”因此他的咏物诗 , 尤其在那些咏马、鹰的诗歌中;表现出豪壮的气势、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以及对未来饱满的自信心 。
诗人笔下的马是“雄姿未受伏枥恩 , 猛气犹思战场利”(《高都护骢马行》)、“所向无空阔 , 真堪托死生”(《房兵曹胡马》) , 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喷薄而出 。
杜甫在后来的人生经历中 , 仕途蹭蹬 , 屡遭挫折 , 咏物诗中已少见青年时期那些充满激情之作 , 虽然未息对理想的追求 , 但诗中表现得更多的是对身世命运的兴叹与无奈、对现实人生的感伤 。
杜甫在秦州所作咏物诗所咏之物 , 多为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的微物或废 弃之物 , 如动物中的燕子、促织、萤火虫、病马;植物中的蒹葭、苦竹、菜 蔬;日常生活中的笛、蕃剑、铜瓶等事物 。
在这些咏物诗中 , 诗人以物自况 , 抒发情志 。如《病马》中“尘中老尽力 , 岁晚病伤心”的病马 , 可以说是诗人对自己悲凉身世境遇的形象表现 。”又如《蒹 葭》一诗 , 诗人对蒹葭从春到冬的遭际及其起落浮沉的变化做了全面的描绘 , 以此来象征自己希冀最后“摇落” , 而实际上早已“先期凋零”的命运 。全诗句句写蒹葭 , 然而句句是诗人自况自伤 。
而《苦竹》一诗中“青冥亦自守 , 软弱强扶持”的竹 , 则寄寓了诗人的困苦境遇 , “轩墀曾不重 , 剪伐欲无辞” , 表现出诗人对冷漠无情、为世疏弃环境的深切感受 。
杜甫后期以物抒怀的咏物诗基本上和秦州时期所作一样 , 以抒发悲凉情感为主 , 只不过在物象的选取上 , 诗人不再拘泥于细小病残的事物 , 而是即物吟咏 , 诗人情感与所见物象紧密融合在一起 。
在咏物诗的发展历程中 , 杜甫之前的咏物诗人们主要是从个人情感寄托的角度出发 , 来咏物抒怀 。杜甫咏物诗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创作局面 , 不仅有自抒怀抱之作 , 而且诗人将笔触伸向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中 , 或同情弱小 , 仁民爱物;或关心时事 , 针砭时弊 , 在丰富的咏物题材中寄寓着诗人对社会、人生的丰富真实的情感内涵 。

文章插图
二、多样化的艺术手法杜甫的咏物诗不仅以丰富的诗歌内容受到世人关注 , 而且也以多样化的艺术手法使咏物诗在艺术上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
1. 形神兼备 , 不即不离
沈德潜在评价杜甫的《蕃剑》时曾说:“不粘不脱 , 写一物而全副精神皆 见 。他人咏物 , 斤斤尺寸 , 惟恐失之 , 此高下之分也 。”这段评论用来评价杜甫咏物诗整体上的特点也未为不可 。换句话说 , “形神兼备 , 不即不离”是杜甫咏物诗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 。此前的咏物诗创作 , 或者如传统托物言志 类咏物诗 , 略形重神;或者如齐梁初唐咏物诗 , 遗神重形 , 而“老杜能够自为一格”。
在咏物诗中 , 诗人既对物象进行细致的描绘 , 又能抓住物象之神 , 从而达到“不粘不脱”的艺术境界 。杜甫写物之形不是对物进行全方位的描写 , 而是善于凸现笔下之物的典型特征 。如《房兵曹胡马》:“胡马大宛名 , 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 , 风人四蹄轻 。”诗人以“锋棱”形容它的骨瘦 , “竹批”描写它的耳峻 , “风入”写出它蹄轻的特征 。这样 , 一匹体轻、耳小、 善驰的胡马形象立刻跃然纸上 , 映入读者眼帘 。
《瘦马行》写受伤被弃的瘦马 , 突出它“皮干剥落杂泥滓 , 毛暗萧条连霜雪”的憔悴相 , 特别是它的眼睛“见人惨淡若哀诉 , 失主错莫无晶光” , 诗人通过瘦马眼睛的阴暗无光和体态的憔悴不堪 , 将一匹饱经风霜身心疲惫的病马之神写出 。
《鸥》诗写鸥 , 则抓住它喜洁好浴、喜闲好飞的特征:“雪暗还须 浴 , 风生一任飘 。”鸥鸟不畏风寒 , 自甘飘荡 , 悠闲自得的形象特征表露无遗 。《猿》中写猿 , 就专写它善腾越的奇能:“袅袅啼虚壁 , 萧萧挂冷枝 。”
写 《庭草》 , 其中写道:“旧低收叶举 , 新掩卷牙重 。”诗人以细腻的洞察力写出庭草逢春而发芽 , 旧叶也抬起头的特征 , 如此等等 。由于诗人善于掌握所咏之物的特征 , 以恰当精切的语言来描述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物态和物性 , 虽只突出物象一部分 , 然而却能写出整体物之神情物理 。
仅仅用形神兼备还不能概括杜甫咏物诗的艺术特色 , 因为在杜甫咏物诗中 , 虽然也有就物写物之作 , 如《得房公池鹤》、《春夜喜雨》等作 , 但诗作更多的则是通过写物而寄寓诗人的情感内涵 , 物象只是诗人情感的一个外化物 。
杜甫咏物诗的高妙之处在于不仅描写物之特性、物之情境 , 同时更重要的是在物我交融的艺术境界中 , 寄寓着人的精神内蕴 , 使咏物与表现社会生活、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紧紧地联系成一个整体 。

文章插图
2、叙事、议论、体物、抒情熔为一炉
杜甫以前的咏物诗 , 托物言志咏物诗以抒情为主 , 而就物写物的咏物诗则以状物描写为主 , 在咏物诗中很少叙事 , 更少议论 。杜甫咏物诗则改变了传统 咏物诗的这两种写作模式 , 将叙事与议论这两种艺术手法引人诗歌中 , 无疑丰富了咏物诗的创作手法 。
杜甫的一些咏物诗有较强的叙事性 , 如《病柏行》 , 诗人由柏树盛时写起“有柏生崇冈 , 童童状车盖 。偃蹇龙虎姿 , 主当风云会” , 描写出柏树枝繁叶茂的盛景 , 随后柏树因为根坏 , 而呈现出一片衰败的景象:“岁寒忽无凭 , 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 , 哀鸣翔其外 。鸱鸮志意满 , 养子穿穴内 。”
在诗歌的末尾 , 诗人以一位从远方而来的客人的口吻议论作结:“静求元精理 , 浩荡难倚赖 。”整首诗以叙事的手法写出柏树由盛转衰的过程 , 而在描写柏树衰败之景的同时也寄寓着诗人对君子遭受摧折 , 满腹辛酸 , 小人得志的愤慨之情 , 而句末议论是全诗主题的升华 。整首诗歌将叙事、 抒情、描写、议论紧密地结合起来 , 使诗歌变化多端 , 体现出杜甫咏物诗高度的艺术技巧 。
总结杜甫将其坎坷而又悲苦的人生经历、儒家仁爱执着的用世精神凝聚在咏物诗的创作中 , 使其既有现实性的诗歌内容 , 又有多样化的艺术技巧 。杜甫发展并丰富了古代咏物诗的创作 , 对后代咏物诗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 成为古代诗评家评论咏物诗优劣的一个参照物 。
参考文献:于志鹏《宋前咏物诗发展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