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心灵革命:现代中国的爱情谱系》
[美] 李海燕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萧伯纳说:“想结婚的就去结婚 , 想单身的就维持单身 , 反正到最后你们都要后悔 。”与其说这是超脱的指点 , 不如视其为人类情感困境的描述 。时下 , 一边是长辈催婚、逼婚 , 青年男女大呼“脱单难” , 一边是离婚率高居不下 , 我们好像统统陷入萧伯纳的“怪圈” , 所有人都在问:这个时代 , 人们的感情状况究竟怎么了?
如果不知从何解答 , 不如阅读美国汉学家李海燕的代表作——《心灵革命:现代中国的爱情谱系》 。在我看来 , 本书不单是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 , 带我们理解历史 , 更是去思考:我们对情感的认识 , 究竟经过何种发展变成现在的模样 。在多元社会 , 人的情感观念犹如一杯鸡尾酒 , 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复合物 , 而《心灵革命》则是读者明晰过去的一把“玲珑剔透的钥匙” , 它同样能解开关于未来的谜题 。
本书对20世纪上半叶国人的爱情观念 , 进行了个案分析与梳理归纳 , 经由时间线索 , 将爱的观念分为儒家的感觉结构、启蒙的感觉结构、革命的感觉结构三个阶段 , 正如作者所言:“爱既非全新的舶来品 , 也非纯粹的土特产 , 而是一个杂交生成的能指” 。爱的观念 , 既传统因袭 , 也颠覆革新 。
李海燕首先分析“情教”(即儒家的感觉结构) , 传统观念所主导的感情观 , 重视道德意义 , 是社会保持稳定的根基 。在纵向的父系家庭结构中 , 女性表达情感不被鼓励 , 亦不自由 。至明清 , “情”开始与“真”“诚”等儒家思想本位概念结合 , 由此开拓了精神与伦理属性 , 成为解决人伦问题的新途径 。到《红楼梦》的女性形象 , 则有意摆脱情感与道德秩序的关联 , 将个人经验和个体价值 , 视作情感观念的内核 。
不过 , “红楼”只是个案 , 情感在逐渐脱轨于儒教后 , 又开始“拥抱”新的道德律令 , 在“美德情感”一章列举的文艺作品中 , 爱情大多作为彰显美德的表现形式 , 至鸳鸯蝴蝶派流行 , 情感又以社会风俗改良和民族提升为主要指涉 , 既神迷于爱情 , 也执着于说教 。“爱”与“情感”始终与道德绑定 。
进入本书第二阶段“启蒙的感觉结构” , 人们的爱情观为之一新 。自欧洲而来的浪漫主义 , 本具有“颠覆与反叛”的基因 。这个时期 , 文艺作品坚持个人自由自主 , 与家庭、传统和地域性决裂 , 在以“个人”为旨归的情感追求中 , 努力将“我爱故我在”树立为一种“善”的价值观 。比如巴金的《家》中这类人物形象就十分典型 。
然而 , “启蒙”的爱情观也有困境:当自由和自由恋爱 , 受限于物质条件和日常生活 , 爱情便失去反叛与自由意义 , 从而形成新的束缚 , 子君——鲁迅《伤逝》的女主人公 , 便从一名魅力十足的新女性 , 沦落为平庸的家庭妇女 。
在此阶段 , 始终有一矛盾即:人性、社会性要求的稳定和情感自由的游驰相悖 , 保守主义和小资家庭那种实用性极强的追求 , 和通常我们认为可选择、可比较、可变动的自由爱情观 , 看上去难以调和 。同时 , 与自由之爱相关的“性” , 也成为压迫的象征 , 女性生理欲望的解读 , 成为掩盖社会性压迫的说辞 。
至本书第三阶段“革命的感觉结构” , 个人情感成为民族国家困境的根源 ,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刺激鲁迅弃医从文的“观看处决影片”事件 。因此 , 传统情感观念(及其代表的“陈旧”价值观)不再是扼杀自由的障碍 , 而是国家落后的解释 。当时民族认同与强大的迫切感 , 导致“爱”与情感成为国家革命的最小单元 。
因此 , 现代文学史上“革命加恋爱”的典型文本便应运而生 。革命最终成为自由的浪漫主义危机的终极解决方案 , 爱情较之于革命 , 退居于私人领域 , 并与之协调 , 只有如此 , 一种理想化的、内在与外在统一的“心灵革命”方能完成 。
本书作者因其学理背景 , 擅长引用理论概念 , 深度解析观念 , 不得不说 , 会对非研究者造成一定的阅读困难 。虽然我们很难透彻地理解每一个理论 , 但我觉得 , 一本优秀的著作 , 正是能让不同水平、不同价值观的读者 , 都能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思考结晶 。
【爱情快餐时代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有情感)】在此意义上 , 李海燕虽进行着语境化、历史化的学术研究 , 但我们不妨将其作为一种参照 , 一种“观念的痕迹” , 再次回到本文最初的疑问:你真正思考过自己的情感观念吗?你想过它们究竟如何形成?又受到过怎样的影响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