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岩浆的来源的(岩浆)】众所周知 ,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 , 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思想情感 , 《雷电颂》即是很好的一例 。大凡从事过语文教学的人都知道 , 像《雷电颂》《黄河颂》《海燕》等这样富含作者思想情感的课文并不好上 , 比较棘手 。其实 , 要上好这样的课文 ,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已有所暗示:语文教学要注重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 ,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 。所以 , 上出激情 , 使学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感染 , 是引导学生学好这类课文的关健 。
激情 , 是对语文学科的特殊要求 , 是一个语文教师应具的素质之一 。著名演讲家李燕杰曾说过 , 一个教师一进入课堂就要拿出自己全部的激情 。这种激情来自于教师在课堂上的全身心地投入和释放;是教师对文本全面而深刻地把握之后 , 通过语言、动作等外化而出的一种情感宣泄;是教师将无声语言演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教学艺术;是创造良好教学情境氛围的一种有效手段 。实践证明 , 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注意调控好自己的心境、情感 , 将语文课上出激情 , 常会使课堂教学产生互动效应 , 感染、影响和激发学生的情感 , 诱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 最终达到教师、学生、文本的碰撞和共鸣 ,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前不久 , 有幸聆听过清华附中韩军老师上的一节公开课———《大堰河 , 我的保姆》 。上课伊始 , 伴随着轻缓迂徐的音乐 , 韩老师以他特有的激情开始了如泣如诉的朗诵 。他的朗诵感情真挚 , 抑扬顿挫 , 轻缓徐急 , 如一曲悲怆的挽歌 , 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那个特定的情境氛围中 , 至高潮处 , 老师和学生的眼中都浸满了激动的泪水 。在讲课时 , 韩老师或纵情抒发 , 饱含激情;或寻根究底 , 娓娓而谈 , 其出色的教学激情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印象 。文章有意 , 教者有情 , 学者动容 , 一些优秀的语文老师正因能注意到上课的激情 , 才使得他们的课堂教学感情激昂 , 纵情铺陈 , 高潮处还它个高潮 , 慷慨处还它个慷慨 。激情 , 成为他们课堂教学的靓丽风景 。
还记得湖北的洪镇涛老师在讲《最后一次演讲》时 , 一堂课始终以激情的诵读贯穿始末 。学生既是在听课又是在听演讲 , 听控诉 , 出神入化 , 真可谓不假佐料 , 烧出有原味 , 充分显示出激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无穷魅力 。无独有偶 , 以情感教学闻名教坛的于漪老师 , 在课堂上更是擅长以激情来打动学生 , 听她的课你会为她那种勃发的激情所震撼、感染和陶醉 , 难怪她在讲《周总理 , 你在哪里》时 , 座下学生会嘘唏不已 。由此可见 , 激情带给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非同小可 。

文章插图
语文教学渴望激情 , 然而目前有些语文课缺少或忽略的正是这种东西 。课上的平铺直叙 , 缺少抑扬顿挫和诗意的张扬 , 致使本应該最具活力与生机的语文课堂成了一潭死水 , 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感染和震撼 , 情绪和热情调动不起来 , 不能很好地走进作者和文本 , “冷场”现象时而有之 。凡此种种 , 给课堂教学带来了遗憾 , 既影响了教学 , 也销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热情 。
记得张家港第一中学校长高万祥说过:“语文教学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应是一种诗的艺术 。”语文教学要体现这种艺术 , 就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教学内容 , 合理的运用激情 。为此 , 教师要能够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文本内容 , 把握住作者的思想感情脉搏 , 融入自己的深刻理解 , 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 在课堂上注意调控好自己的心理情绪和情感状态 , 达到一种忘我的投入 , 用真诚的情感来解读内容 , 用恰当 的语调、表情和手势等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 , 与学生形成心灵的对话与沟通 , 极力激发其活力 , 让他们在学习上产生强烈的冲动与渴望 , 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这应当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 是语文教师应为之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

文章插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