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豫论场丨烩面“申遗”,怎么吃得更“香”?

味道|豫论场丨烩面“申遗”,怎么吃得更“香”?文章插图
□冯军福
今天是元宵节 , 吃元宵是各地传统习俗 。 但对于不少河南人来说 , 吃上一碗烩面 , 或许更能吃出老家河南的味道 , 品出厚重中原的文化 。
这两天 , 郑州烩面入选河南非遗推荐名单的消息发布 , 欣喜的同时 , 也勾起一些河南人尘封多年的记忆和不甘 。 2013年12月 , “韩国泡菜”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这让国内的不少美食按捺不住了 , 纷纷表示“不服” 。 不久前 , 武汉热干面、重庆火锅申报国家级“非遗” , 有关河南烩面“申遗”的呼声也居高不下 。
“谁不知道咱河南的烩面?到河南 , 吃一碗烩面才得劲!”当时 , 不少河南网友为烩面“声援”“叫屈” , 希望具有浓重河南标签、又有悠久历史的河南烩面也能“申遗” 。
烩面是咱河南特色美食 , 以味道鲜美、经济实惠 , 享誉中原、遍布全国 。 据记载 , 河南烩面历史悠久 , 汉魏时期亦称汤饼 , 唐以后名称渐变 , 宋代汴京食店便有“插肉面、大奥面”的供应 , 后多称羊肉烩面 , 取其筋软光滑、汤醇性温 。 说到郑州烩面 , 更是家喻户晓 。 街面上 , 烩面馆多到说不清 , 而按照不同的配料和口味 , 又可分为传统烩面、三鲜烩面、滋补烩面等不同流派 , 每一类后面都跟着一大票粉丝 。
咱河南人喜欢吃面 , 与我省是粮食主产区、小麦是主要农作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得益于农业大省、粮食大省 , 勤劳聪慧的河南人创造了很多面食 , 比如汤面、捞面、炒面、卤面 , 以郑州烩面最具代表性 。 河南人对烩面有着特殊的喜爱 , 有人说 , 如果一天不吃面 , 就跟丢了魂似的 , 没着没落 , 心里不踏实 , 感觉没吃饱、饿得慌 。 不到长城非好汉 , 来到河南不吃烩面 , 那叫一个遗憾!
但地方美食成功申请“非遗” , 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 除了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广泛的群众基础外 , 还必须不断加强技术创新 , 才能更好适应食客的品味和需求 。 烩面能够入选推荐名单 , 碗里自然有底气 。 可别小瞧这一碗烩面 , 里面盛着不少大学问 。 近年来 , 随着人们对味道的追求和挑剔 , 烩面的形式也趋于多样 。 比如 , 萧记烩面经过不断研究 , 将味道鲜美、极具营养价值的海参、鱿鱼等食材 , 加入羊肉烩面中 , 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品牌;裕丰源则主打滋补烩面 , 在熬制好的面汤中加入枸杞、当归等多种中药材 , 既去除了羊肉带有的膻味 , 又达到了养生的功效 。
“只有不断创新 , 顺应时代变化 , 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如今 , 非遗美食技艺传承人们深谙这一道理 。 在保护传承传统技艺、保持美食原汁原味的同时 , 给食客带来更多新花样、新服务、新惊喜 , 才是传统美食“香”起来的好做法 。
【味道|豫论场丨烩面“申遗”,怎么吃得更“香”?】郑州烩面申请省级“非遗” , 只是弘扬河南传统美食文化的一小步 。 但比起之前的“耿耿于怀”“心有不甘” , 如今我们更多了一份从容 , 而这份从容来自文化自信 , 来自科技创新 , 更来自河南农业的“硬核”支撑 。
味道|豫论场丨烩面“申遗”,怎么吃得更“香”?文章插图
编辑:屈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