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过年时家乡崇明的吃食 , 许多人想到的总是年糕、甜酒酿、炒花生、炒山芋干等 , 往往会忘掉一种小吃——卷银包 。 最是能体现人们祈福纳吉的心愿 。
文章插图
【银包|母亲的卷银包,吃到我泪流满面】什么叫卷银包 , 相信有很多年轻一代的朋友对此会感到陌生 。 但是 , 我如果告诉你它的另外一个名字 , 你一定会感到惊奇:油摊 。 这是一种用面粉调成糊状后 , 放在锅内用油摊成颇似春卷皮子样的、薄薄的圆圆的一层面皮 。 然后 , 再在上面放上多样菜肴 , 卷成长圆形状 。 家乡的人们把它称为“卷银包” , 崇明东部的一些地方也唤作“迭钱捆” 。 从名字一看可知 , 寄寓着人们对家财兴旺富裕的祈盼之意 。
文章插图
据说 , 腊月二十四日是灶王节 。 旧时二十三夜晚民间祭灶时 , 农家都会在灶君老爷的神像前供上一盆盆美食 , 以便他第二天上天庭启奏时 , 多为人间讲讲各种好事 。 有一年 , 一个从江南嫁到崇明沙洲上来的媳妇知道了这一情况 , 就在年末祭灶的时候 , 仿照自己江南老家 , 用面粉调浆后摊成比春卷皮子大上一圈的油摊 , 放上青菜、豆腐、茹菇等农家菜肴 , 卷裹成一卷卷之状 , 说这是银包与钱捆 , 把它们与糕点、水果放在一起祭祀灶君老爷 。 由于灶君既被甜糯的糕点粘住了口 , 又被银包钱捆塞满了衣袋 , 上天自然会尽言好事善事 。 天上玉皇仿佛自此也特别眷顾崇明 , 使它成了年年丰产、岁岁常熟的地方 。 这多种菜肴包卷而成的银包 , 不经意间成了崇明农家过年时的美食 。
记得儿时候吃年夜饭 , 菜肴远不及时下丰盛多样 , 但餐桌上的卷银包却是断断不可少的 。 母亲会烧上满碗的豆瓣酥 , 厚厚的豆腐羹 , 拌好白白的萝卜丝 , 卷成一卷又一卷的银包 , 看着我们开心地吃个不停 。 四、五卷过后 , 我们才会心满意足地放下筷子 , 抺抺嘴巴去放爆竹 。 吃卷银包和收压岁钱是我们这些孩子春节时最好的祈盼 。
文章插图
现在还能想起 , 在我插队到乡下当知青的那个年代 。 因为那时春节也要革命化 。 我们这些知青没有什么特殊情况 , 往往都不允许回家过年 , 要和贫下中农一起战天斗地兴修农田水利 。 回不了县城 , 自然也就吃不上母亲操弄的吃食 。 记得有一年 , 春节才过去一二天 , 累完了一天的我正落寞地躺在床上 , 有事请假返回城内的同屋同学急急地赶回来了 。 他递给我两饭盒的卷银包 , 说这是在上街时碰到了我的母亲 , 告诉她自己第二天就要回乡下 。 得知消息当晚 , 我的母亲包了卷银包后 , 特地摸黑赶到我同学家 , 嘱带给我 。 我迫不及待地接过来 , 拿起一卷 , 两三口便吞了下去 , 又再拿起一卷 , 慢慢地咬了一口 。 柔柔软软的薄面皮子裹着脆生生的萝卜丝 , 酥酥的豆瓣酥里还夹着红油油的咸蛋黄 , 其间竟然还破天荒地拌杂着几丝海蜇皮 。 吃着 , 吃着 , 不知为什么 , 泪珠突然涌出了眼眶 。
我知道 , 要是在家的话 , 虽然也能吃上卷银包 , 但是 , 里面包裹的菜肴绝对不会这样丰盛 。 真是可怜天下慈母心!那一次吃卷银包的味道 , 于今多少年了 , 还十分清晰地记在我的脑海里 。
后来 , 年迈的母亲由于手脚常犯颤抖 , 已摊不成那些薄薄韧韧的卷银包皮子了 。 菜场上倒是有摊点在叫卖春卷皮子 , 但是它太小 , 又缺韧性 。 自己也曾尝试着买回家卷包过 , 实在无法包容下多样的菜肴 , 一弄就会破裂 。 唉 , 真后悔当初没能跟母亲学学摊卷银包皮的手艺 。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本文图片来源:上海崇明、东方网来源:作者:柴焘熊
- 那些充满了矛盾感的人
- 婆媳关系的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 恋爱中,一个人不爱你的表现有哪些
- 被背叛的一方为什么会对抗?
- 经营感情的第一层境界是什么
- 退休之后,我的生活过得非常幸福
- 背叛婚姻的人不改变,却要被背叛的一方做改变
- 为什么被背叛者会陷入神经症式的痛苦之中?
- 老伴去世后,我的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 牙周组织|29岁女子整口牙掉了一大半!医生一看:剩下的全保不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