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从朱标巡视陕西探讨朱元璋欲定都北方问题

国都 , 一个国家的象征 , 与国家生死存亡有着密切关系 , 一旦一个国家的国都陷落 , 也象征着一个国家的灭亡 。 所以选择定都之城尤为重要 。 明朝朱元璋称帝 , 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定都南京 , 明朝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 。 1391年 , 朱元璋长子朱标受命巡视陕西 , 目的则是考察陕西是不是适合作为大明朝的国都 , 然而南京作为明朝国都才20多年时间 , 为何他派长子朱标巡视陕西是不是适合作为国都之地?其中又有什么隐情?
朱标受命巡视陕西

朱元璋|从朱标巡视陕西探讨朱元璋欲定都北方问题
文章图片
朱元璋剧照
《明史》卷一百一十五列传第三:"天下山川惟秦地号为险固 , 汝往以省观风俗 , 慰劳秦父老子弟 。 "
根据《明史》记载 , 朱标巡视陕西回朝 , 向朱元璋献上陕西地图 , 并且上书经略建都之事 , 可见朱元璋想要迁都之事千真万确 。
朱元璋原本的想法是在应天(现南京)、开封作为明朝南都城与北都城 , 临濠作为中间都城 , 然而御史胡子祺上书建议 , 天下可以定都的四个地点 , 河东(山西西南部)、汴梁、洛阳以及关中(陕西中部) , 分析四地利弊得失 , 最终建议在关中建都 。

朱元璋|从朱标巡视陕西探讨朱元璋欲定都北方问题
文章图片
南京明城墙
夫据百二河山之胜 , 可以耸诸侯之望 , 举天下莫关中若也--《明史》中胡子祺对于关中描述
朱元璋采取了胡子祺建议 , 派朱标去巡视陕西 , 考察风俗民情 , 但最主要还是考察陕西可以定都之地 , 可见朱元璋迁都北方之迫切心里 。

朱元璋|从朱标巡视陕西探讨朱元璋欲定都北方问题
文章图片
关中雄山
明朝定都南京的危机性以及定都北方的优势
应天 , 在朱元璋心里有着特殊的含义 , 如若不是此地 , 朱元璋可能走不到皇帝的位置 。 南京靠海临水 , 沿长江逆流而上深入内地 , 水路交通发达 , 不论是运兵还是运粮 , 都非常便利 。 如果朱元璋单纯统一南方的话 , 南京绝对是朱元璋首选建都之地 , 然而朱元璋的"买卖"做大了 , 把北京也收入了囊中 , 并且把蒙古军赶回到内蒙古大草原上 。

朱元璋|从朱标巡视陕西探讨朱元璋欲定都北方问题
文章图片
北京紫禁城
紫禁城
翻开中国地图 , 南京地理位置也极佳 , 但是并不意味着战略位置极佳 , 因为南京无险可守 。 无论是太行山、秦岭 , 亦或是武夷山、南岭 , 与南京相去甚远 , 一旦兵临城下 , 就只有南京城墙这一道屏障 , 毕竟长江中下游平原无险可守、一马平川 。 南京虽有长江天堑 , 但敌军一旦绕过南京江防 , 在其他地方顺利过江 , 再沿着南京唯一的陆路攻城 , 此刻南京的三面环江 , 立刻成为了壁垒 , 作为首都的南京 , 无路可退 , 只能被人瓮中捉鳖 。 后来朱棣的靖难之役也证明了这一点 , 当朱棣大军南下到达扬州之时 , 南京已经暴露在朱棣大军面前 , 根本无任何天险作为屏障 , 也因此建文帝部下无法拖住朱棣大军 , 等到援军到来 。
正如事实证明 , 如果是蒙古铁蹄翻越过太行山、秦岭 , 直击南京城 , 那么朱元璋的江山就岌岌可危了 。

朱元璋|从朱标巡视陕西探讨朱元璋欲定都北方问题
文章图片
南京天险长江
同时 , 南京地处整个中国的中东部地区 , 对于整个全国局势把控不稳 , 尤其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西北与东北地区 , 也不利于北方发展 。 自古以来 , 南京建都的均为分裂的短命王朝 , 而且按照古代传统观念 , 得中原者得天下 , 而得天下者也无不中原建都 , 因此在传统上应该建都北方 , 而南京无法满足此条件 。 随着南方的发展 , 南京虽可以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 但明初重点还是明朝与蒙古军的军事斗争 , 如果边疆一直处在威胁之中 , 那么明朝以后何谈安稳?分页标题

朱元璋|从朱标巡视陕西探讨朱元璋欲定都北方问题
文章图片
蒙古军队
迁都北方的优势呢?迁都北方的话 , 许多城池可以考虑 , 比方说汉唐都城长安 , 悠久的历史底蕴 , 可谓不二之选 , 同时北方建都 , 也能遏制蒙古军的发展与南下 , 确保明朝的安全 。 朱元璋北伐元朝提出:"驱逐胡虏 , 恢复中华 , 立纲陈纪 , 救济斯民!"这一口号把其讨伐行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 , 把此次北伐上升到民族之间的斗争 , 因此 , 朱元璋迁都北方的话 , 也能更好印证"恢复中华 , 立纲陈纪"的口号 。

朱元璋|从朱标巡视陕西探讨朱元璋欲定都北方问题
文章图片
从南宋以来 , 北方汉族人被迫在南方建都 , 人们心中一直有颗收复北方失地之心 , 岳飞如此 , 文天祥亦如此 , 只有在北方建都才能算真正的"恢复中华" , 也能更得汉族人心 。
朱元璋为何未迁都北方
朱标考察陕西以后 , 如果按照朱元璋想法 , 应该开始着手迁都之事宜 。
比还 , 献陕西地图 , 随病 。 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 。 明年四月丙子薨 , 帝恸哭 。 --《明史》卷一百一十五·列传第三
朱元璋放弃迁都北方的想法 , 多数人认为是因为朱标因巡视陕西期间水土不服 , 导致最终感染风寒而死 , 老年丧子的朱元璋悲痛欲绝 , 把迁都事宜无限搁置了 。

朱元璋|从朱标巡视陕西探讨朱元璋欲定都北方问题
文章图片
朱元璋画像
上述说法只是朱元璋放弃迁都原因之一 , 但最主要还是明初财政紧缺 。 朱元璋农民出身 , 当皇帝后也非常为农民着想 , 不愿意劳民伤财 。 如果要想迁都北方 , 无论是任何城市都要修建皇宫 , 有人可能会问北京可以充分利用元朝皇宫啊!当朱元璋的明军攻下北京以后就把北京的元朝皇宫销毁了 , 因此迁都北京的话也必须修建皇宫 。 天下初定 , 百废待兴 , 几十年的战乱已经把中原地区破坏的满目疮痍 , 而且战乱中死亡的人数巨大 , 很多原本繁荣之地 , 现如今荒无人烟 。 明初的重点是恢复生产 , 调动百姓积极性 , 而且把荒废之地重新利用起来 , 将人口多、地少之处之人迁往荒废之地振兴该地区 。
修建皇宫需要大量人力物力 , 在百废待兴之时 , 调集数十万工匠、劳工修建皇宫不现实 , 而且朝廷税收是量出为入 , 根据上一年的支出与花销来确定今年的税收额度 , 国库结余不多 , 那么修建皇宫费用有何支出呢?只有大幅增加税收 , 然而税收增加不仅不利于恢复生产 , 更不利于明朝稳定 , 说白了此时修建大规模的皇宫是要撼动明朝根基之事 。

朱元璋|从朱标巡视陕西探讨朱元璋欲定都北方问题
文章图片
明朝皇宫
迁都北方不仅考虑修建皇宫问题 , 还要考虑粮食问题 。 明初 , 南方已经是主要的粮食生产地 , 占全国粮食产量比例高达百分之70以上 , 同时江南地区棉纺织业的发展,南方经济也远超北方 。 产粮之地在南方 , 在没有火车的年代 , 运输粮食主要靠马拉人抬 , 运输粮食的成本高于所运粮食的价值 , 因此陆路运粮不现实 。 如果利用水运呢?隋唐事情的大运河已多年失修 , 必须要重新疏浚才能使用 , 然而疏浚大运河需要数以万计的劳工 , 对于明初形式来说不现实 。 明朝造船技术发达 , 但是海上运输粮食也十去九不还的状态 , 危险系数太高 , 得不偿失 。

朱元璋|从朱标巡视陕西探讨朱元璋欲定都北方问题
文章图片
古代海上运输
最后一点 , 朱元璋在南方居住多年 , 已习惯南方鱼米之乡的温暖天气 , 本就上了岁数的他 , 不愿意转至寒风凌冽的北方也是情有可原的 。分页标题
朱棣继承朱元璋意志 , 迁都北京
明朝两个最有作为的皇帝:朱元璋与朱棣 , 父亲未完成的心愿最终由儿子完成 。 朱元璋多年的治理 , 明朝也走上了正规 , 农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 国库充裕 , 百姓安居乐业 , 但是明朝定都南京导致其最大隐患无法解决 , 终于在朱棣登基六年之后出现 , 蒙古军斩杀明使 , 击败明朝大将丘福的北征军 , 北方边境危机升级 。

朱元璋|从朱标巡视陕西探讨朱元璋欲定都北方问题
文章图片
朱棣雕像
朱棣被蒙古军骚扰的不堪忍受 , 一方面亲自帅军北伐 , 一方面着手准备迁都事宜 。 对于朱棣来说 , 北京 , 他已经熟悉此地的生活 , 无论是北京的民俗还是美食、天气 , 甚至是北京的空气都让朱棣感觉熟悉 , 也因此朱棣迁都北方没有像朱元璋左思右想迁往何处 , 朱棣的迁都之地很明确 , 就是北京 。
疏浚大运河、建造新皇宫 , 在明朝强大的财力支持下有序进行 。 1421年 , 朱棣力排众议 , 率领文武百官从南京出发开往北京 , 迁都之事有许多人反对 , 但都无法改变朱棣坚定的决心 。 历史证明 , 朱棣迁都北京的决定是正确的 , 北京也最终取代南京成为明朝的国都 , 明朝建都问题也成定局 。

朱元璋|从朱标巡视陕西探讨朱元璋欲定都北方问题
文章图片
总结
明初 , 政治与经济双重因素考量下 , 导致建都决策的困难性 , 无论是朱标还是朱元璋 , 深知北方建都的优势 , 但因明初局势不稳 , 只限于有迁都想法 。 随着明朝国力恢复 , 建都问题也被解决 。 天子守国门 , 也许是明朝最明智的选择 , 也许也是历史发展趋势使然 。
我是史海魅影 , 关注我为历史点赞 。
参考文献:
《明史》--张廷玉
【朱元璋|从朱标巡视陕西探讨朱元璋欲定都北方问题】《明朝建都问题探论》--雷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