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冯胜出身草根,为明朝建国立功无数,最终逃不过鸟尽弓藏的命运

我们知道 , 历朝历代 , 除了开国之初需要依靠武将浴血拼斗打江山之外 , 其他大多相对和平的统治时间 , 均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 因此 , 打江山的那一批武将甚至谋臣 , 一旦建国 , 大多失去利用价值 , 遭君主猜忌 , 难免落得一个兔死狗烹 , 鸟尽弓藏的悲剧!其中 , 明朝开国名将冯胜 , 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 一、草根出身
冯胜 , 出身平常农民家庭 , 与其兄冯国用从小爱读兵书 , 通晓兵法布阵之道 。 两人在干活闲杂之余 , 会跟村里的拳脚师傅学习武术 , 相互比较 , 待成年后 , 两人已经是周围村庄里以勇武和才智闻名周围的一对兄弟 。

朱元璋|冯胜出身草根,为明朝建国立功无数,最终逃不过鸟尽弓藏的命运
文章图片
元末时期 , 民生凋敝 , 世道混乱 , 下至贩夫走卒 , 上至豪强世族 , 都在全国各地发动起义 , 反对元朝的统治 。 在这样的局势下 , 冯胜和其兄长纠集附近的百姓 , 一起到附近的山上结寨自保 。 由于兄弟两人智勇双全的名声已经在附近各大村子传了数年 , 且兄弟两人为人豪爽仗义 , 平时也有不少人鞍前马后地跟随着 , 于是他们一呼百应 , 周围百姓们纷纷跟着上山结寨 。

朱元璋|冯胜出身草根,为明朝建国立功无数,最终逃不过鸟尽弓藏的命运
文章图片
后来 , 在朱元璋攻打到至妙山的时候 , 冯氏兄弟打开寨门 , 主动投到朱元璋的队伍中 。 自此 , 兄弟两人在朱元璋帐下效力 , 特别是冯胜 , 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 。 二、南征北战
在投靠朱元璋后 , 冯胜的军事才能逐渐显露锋芒 , 一路跟随朱元璋四处征伐 , 以其才智和武勇多次取得小胜利 , 而冯胜真正立下大功 , 进入到朱元璋的核心人才队伍里 , 是在陈友谅袭击的时候 。

朱元璋|冯胜出身草根,为明朝建国立功无数,最终逃不过鸟尽弓藏的命运
文章图片
当时 , 陈友谅进逼龙湾 , 朱元璋率军抵御 , 两军僵持在石灰山 。 此时 , 冯胜登高观察 , 发现陈友谅把主力放在左右两翼 , 企图用左右两边的攻击力量击穿朱元璋的防守 , 然而冯胜从高处发现了陈军的中路空虚 , 当即在两军交战时孤军突袭对方中军 。
果然 , 陈友谅的中军在冯胜的雷霆攻势下迅速瓦解 , 败逃 。 朱元璋率军追击 , 进而拔采石 , 收太平 。 随后 , 冯胜率先锋部队攻击安庆水寨 , 解安丰之围 , 一路以雷霆之势攻克重重阻碍 , 建立了不下于常遇春的卓著功勋 , 为明朝开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

朱元璋|冯胜出身草根,为明朝建国立功无数,最终逃不过鸟尽弓藏的命运
文章图片
根据史料记载 , 明朝建国后 , 仍有许多地区还未平定 , 割据势力依然在威胁明政权的稳固 。 时任太子右詹事的冯胜 , 继续奋斗在前线 , 与大将军徐达收服山西 , 一路北上 , 擒获北元丞相 , 受到朱元璋的嘉奖 。 并且 , 在徐达对北元作战失利的时候 , 冯胜独占鳌头 , 连战连捷 , 先后击败了扩廓帖木儿、上都驴、纳哈等北元主力 , 基本清楚北元对明政权的威胁 。 三、加官进爵
元朝是马上民族蒙古人所建立的 , 是一个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朝代 , 他们所仰仗的是他们的武力 。 在经历了五胡乱华、南北朝割据、宋政权被各种少数民族政权欺负、到蒙古铁蹄践踏中原大地 , 数百年里 , 草原民族的军事力量已经强烈威慑住中原人 。 因此 , 尽管朱元璋已经收复了大部分中原地区 , 却始终处在对北元反扑的担忧之中 。
而冯胜 , 在对北元作战中屡建奇功 , 彻底消除了朱元璋的烦恼 , 因此 , 在后来的开国元勋封赏之中 , 冯胜受封宋国公 , 位于李善长、徐达和常遇春之下 。

朱元璋|冯胜出身草根,为明朝建国立功无数,最终逃不过鸟尽弓藏的命运
文章图片分页标题
冯胜享受这份待遇当之无愧 , 他是用实实在在的文韬武略获得的这份殊荣 。 根据记载 , 他在大将军徐达和李文忠去世之后 , 执掌兵权 , 对阵北元太尉纳哈率领的数十万精兵 。 面对北元精兵 , 冯胜所想的不止是如何正面迎战 , 而是有什么办法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 他仔细研究周围地形后 , 发现有一条小路直通北元主力 , 于是 , 悄悄地派入卧底到北元军中 , 不断散发明军强大和投降有好处的消息 , 元军中的许多士兵和将军都动摇了 。
然后 , 冯胜派出曾经俘虏但厚待的元军将领前往游说纳哈 , 邀请纳哈商谈 , 并在商谈之时招降了纳哈的大军 , 最终 , 兵不血刃地降服了二十万人 , 被朱元璋大加赏赐 。 四、猜忌被杀
然而 , 俗话说"盛极必衰 , 物极必反" , 为明朝拔除了一个个障碍的冯胜最终逃不过"鸟尽弓藏"的命运 。
首先 , 在冯胜从征讨北元回来时 , 便有许多不好的舆论出现:冯胜私藏良马 , 结交北元贵族 , 娶蒙古女人等等 。 众所皆知 , 朱元璋的性格本就是猜疑心很重 , 加上"胡惟庸案"和"蓝玉案"的作用 , 朱元璋对这些功高盖主的文官武将越来越不放心 。

朱元璋|冯胜出身草根,为明朝建国立功无数,最终逃不过鸟尽弓藏的命运
文章图片
其次 , 考虑到冯胜的功劳 , 朱元璋选择对其软禁 , 让他不得离开凤阳 。 冯胜眼见得当年一起作战的兄弟或是病逝、或是受到牵连被满门抄斩 , 心里害怕 , 惶惶得不得终日 , 于是时不时就跟朱元璋上奏要告老还乡 , 朱元璋答应了 , 但始终没有撤销监视 。
最后 , 要了冯胜命的是蓝玉案和冯胜回乡后的行为 。 为了给年幼的朱允炆扫清未来执政的阻碍 , 朱元璋制造了蓝玉案 , 清除了大量旧臣 , 原本 , 不问朝政的冯胜不在其列 。 但是 , 冯胜在老家空地上铺上瓦砾 , 驾着马车在上面跑来跑去 , 制造出类似战场的声音 。 冯胜的苦中作乐 , 在朱元璋耳中变成了贼心不死、壮志未酬 , 于是 , 害怕朱允炆上位后 , 冯胜会和其他同姓诸王勾结 , 在蓝玉死去的同月 , 冯胜被召入京城 , 离奇死亡 。
【朱元璋|冯胜出身草根,为明朝建国立功无数,最终逃不过鸟尽弓藏的命运】
朱元璋|冯胜出身草根,为明朝建国立功无数,最终逃不过鸟尽弓藏的命运
文章图片
总的来说 , 冯胜确实有着出众的军事才能和眼光 , 其作战方式灵活 , 不会一味地依靠谋略或者勇武 , 这也是冯胜屡战屡胜 , 建立不下于徐达、常遇春的功勋之原因 。
但是 , 人无完人 , 冯胜也有缺点 , 在战争中对金银财宝伸手 , 没有抵挡诱惑而越过底线 , 在朱元璋眼里 , 功劳再高都不可信任 。 而且 , 冯胜的悲惨结局也不是他一人之过 , 在两次谋反大案的作用下 , 朱元璋的猜疑心早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境地 , 一点风吹草动 , 他都会警惕异常 , 更何况冯胜几乎是最后一个大功臣 。 为了朱允炆未来的稳固统治 , 朱元璋只好对冯胜痛下杀手 , 这是臣子的悲哀 , 也是帝王的无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