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陕西一个45万人口大县:仓颉在此造字,因避讳明朝皇帝改名

关于汉字的起源 , 传播度最广的是仓颉造字说 , 仓颉造字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开始流传 。根据古籍记载 , 仓颉是黄帝的史官 , 跟随黄帝南巡 , 到了今天的洛南县境内 , 仓颉登上保安镇的阳虚山 , 面对着洛河之水 , 抬头观察日月星辰 , 低头察看兽蹄鸟迹 。

Array|陕西一个45万人口大县:仓颉在此造字,因避讳明朝皇帝改名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经过长时间的苦思冥想之后 , 仓颉创造出了中国第一代古汉字——象形文字 , 共计28个字 , 并把它们刻在阳虚山的山崖上 。传说仓颉创造出28个汉字之后 , 天空下起了稻米雨 , 鬼神也在夜晚偷偷哭泣 。
公元前221年 ,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 要求“书同文” , 丞相李斯制作小篆作为全国统一文字时 , 曾到阳虚山寻找辨认过这些古字 , 据说当时李斯只能认出其中8个字 。

Array|陕西一个45万人口大县:仓颉在此造字,因避讳明朝皇帝改名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仓颉造字的洛南县 , 隶属于陕西省商洛市 , 位于陕西省东部 , 陕西、河南两省交界处;县境北邻潼关县、华阴市、华州区 , 西临蓝田县、商州区 , 南连丹凤县 , 东与河南省灵宝市、卢氏县接壤 。
建县前
【Array|陕西一个45万人口大县:仓颉在此造字,因避讳明朝皇帝改名】上古时期 , 禹铸九鼎分天下为九州 , 县境属梁州地域 , 周朝时先属雍州后属豫州 。春秋时期 , 县境先属鄀国后改属晋国 , 战国时期先属魏国后改属秦国 , 秦朝统一后属京畿内史直辖关(武关)中 。
汉武帝元鼎四年即公元前113年 , 设置上雒县 , 县治位于今商州区境内 , 县境属上雒县管辖 。东汉时 , 上雒县升为上雒侯国 , 曹魏时期改雒为洛 , 即为上洛县 。此后直至北魏中期 , 县境均属上洛县管辖 , 西晋及东晋时 , 均曾于县境东南部设拒阳县 , 但均很快被废除 。
洛南县
北魏太平真君二年即公元441年 , 于县境内今古城镇复置拒阳县 。公元581年 , 杨坚建立隋朝 , 此后对全国混乱的州郡县建制进行精简及调整 。公元583年拒阳县改名洛南县 , 公元615年县城迁至今城址 , 唐宋金元延续不变 。

Array|陕西一个45万人口大县:仓颉在此造字,因避讳明朝皇帝改名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雒南县
公元1368年 , 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 , 仍为洛南县 。万历四十八年即公元1620年 , 七月二十一日万历皇帝驾崩 , 八月一日皇太子朱常洛即位 , 大赦天下 , 改元泰昌 , 即为泰昌帝 。此后 , 为避泰昌帝朱常洛名讳 , 改洛南县为雒南县 , 清朝时延续不变 。
洛南县
1948年6月 , 陕南行署区(省级)成立 , 下辖1个直辖市(南郑市)、4个分区(南郑、安康、商雒、两郧) , 雒南县隶属于商雒专区 。1951年2月 , 陕南行署区撤销 , 辖区分别划入陕西省和湖北省 , 雒南县划归陕西省 , 隶属于陕西省商雒专区 。1964年9月 , 因“雒”字生僻 , 雒南县复名洛南县 , 洛南县先后隶属于商洛专区、商洛地区 , 2002年改属地级商洛市管辖至今 。
洛南县建县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晋时于公元266年所置拒阳县 , 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今洛南县的前身为北魏时于公元441年所置拒阳县 , 隋朝时于公元583年改名洛南县 , 明朝时于公元1620年为避讳改名雒南县 , 新中国成立后于1964年复名洛南县 , 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县 。

Array|陕西一个45万人口大县:仓颉在此造字,因避讳明朝皇帝改名
文章图片
分页标题
文章图片
洛南县地处秦岭山区 , 洛河横贯全境 , 因县城位于洛河以南故名洛南 。全县总面积2830平方公里 , 下辖2个街道办事处、14个镇 , 全县常住人口44.94万人、户籍人口45.58万人 。洛南县物产资源丰富 , 核桃产量全国第一 , 连翘、丹参、桔梗、菖蒲等中药材产量全国第一 , 钾长石储量为亚洲最多 。
洛南县比较出名的本土历史名人 , 有隋朝著名将领王辩:王辩是洛南县石门镇庵沟村人 , 隋文帝时官至大都督 , 获封武宁男爵位 。隋朝末年王辩曾剿灭数支义军 , 隋炀帝多次赞许并重金赏赐 。公元617年 , 王辩与王世充共同率兵与瓦岗军作战 , 当时王辩已经攻破瓦岗军外围 , 但王世充却鸣金收兵 , 导致王辩由胜转败 , 撤退途中死于洛水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