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杂志社|市值近千亿,陪跑十年的投资人如何解读医药赛道?,“胰岛素中的茅台”上市两周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市值近千亿,陪跑十年的投资人如何解读医药赛道?,“胰岛素中的茅台”上市两周
文章图片
梁颕宇认为 , 港股IPO新政、科创板的开板 , 让很多医疗健康企业成功上市 。 医改政策、老龄化、用户对医疗需求的变化也将推动医疗健康行业快速发展 。
口述|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梁颕宇
采访整理|李碧雯编辑|马吉英
图片来源|被访者
而在6月29日上市当日 , 甘李药业发行价为63.32元/股 , 开盘价91.18元/股 , 总市值约365亿元 。
在此之前 , 甘李药业上市之路颇为曲折 , 两次冲刺IPO未果 。 但另一方面 , 因其超过90%的毛利率 , 被冠以“胰岛素中的茅台”之称 。 公开资料显示 , 2017~2019年 , 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91.35%、92.13%和91.78% 。
启明创投是甘李药业上市前最大机构投资方 , 早在2010年便已投资 。 甘李药业也是梁颕宇加入启明创投后投资的第一个生物药项目 。 十年前 , 梁颕宇就曾预测 , 中国医药行业的巨头在十年后会出现新面孔 , 而现在变化已经出现 。 她相信再过五年 , 变化会更大 。
近期 , 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梁颕宇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专访 , 以下为专访整理:
我们真正意义上进入医疗健康领域投资 , 是在2008年 。 投资甘李药业的时候 , A股还没有科创板 , 所以我们只想着去主板上市 , 也没有想过去香港市场上市;我们投资再鼎医药的时候 , 也没想到可以在三年内去美国上市 。 当时想的是可能需要等待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 等到公司有利润的时候再上市 。
实际上 , 我们所做的投资 , 都是所投公司处于早期 , 我们能够预计到的是什么时候有利润 , 公司会怎样发展 , 但是最终它会在哪里上市 , 我们并不一定想得特别清楚 , 毕竟中国、美国的资本市场处于快速变化中 。
这几年上市政策变化比较大 , 港股IPO新政、科创板的开板 , 让很多医疗健康企业成功上市 。 我们在未来的18~20个月会有近20家公司有望登陆资本市场 , 其中有超过一半是医疗健康企业 。
另外 , 医改政策、老龄化、用户对医疗需求的变化也将推动医疗健康行业快速发展 , 其中将不断有新机会涌现 , 医疗健康领域的行业龙头正逐渐形成 。
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投资过热的风险 。 过去很多关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机构正在经历一轮洗牌 , 现在很多基金都逐渐消失了 。
退出渠道多元化
过去两年里二级市场的变化 , 直接影响到一级市场的投资节奏和投资策略 。
香港推出IPO新政正好满两年 , 有近20家生科板企业上市 , 包括我们投资的康希诺生物、启明医疗等;去年推出的科创板 , 使得很多公司陆续上市 , 我们之前投资的三友医疗也在科创板上市了 。
对于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人来说 , 原来大家处于观望状态 。 当百济神州、再鼎医药在美国成功上市后 , 有几家企业也想按照同样的路径实现上市 , 但最终还是回来了 。 在美国上市的确不容易 , 美国的投资者对新药的要求比香港的投资者更高 。 我们看到 , 很多原本想到美国上市的公司 , 最终选择了香港市场和科创板 。
当然港股投资人对医疗健康企业的看法也经过了一个调整的过程 。 IPO新政刚出来的时候 , 以新政的规则上市的企业定价都比较高 , 上市之后的表现没有达到投资者预期 , 导致抛售的出现 , 也导致港股医药股普跌 。
我们看到 , 在港股上市的医疗健康企业的Pre-IPO轮估值较高 , 二级市场的价格调下来之后 , 会导致投资者不赚钱甚至亏钱 。 2018年 , 康希诺生物路演的时候 , 就得到过类似的提前反馈 , 更为困难的因素还包括康希诺生物是港股第一只疫苗股 , 没有可以对标的公司 。
康希诺生物上市的时候整个市场较为低迷 , 公司的市值不高 , 后来市值慢慢起来了 , 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 对于投资者来说 , 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
现在 , 对于医疗健康企业来说上市地的选择有很多 。 比如创始人希望以人民币融资的 , 在科创板上市比较合理;如果是中外合资的公司 , 既可以去科创板也可以去香港上市 。
医疗健康企业要不要建构“A+H”股?我认为还是依照公司自身的需求 。 实际上去年H股全流通了 , 如果公司申请全流通的话 , 就不需要特意在A股上市 。 当然企业希望两边都融资 , 或者认为国内的市场很重要 , 会希望同时在A股上市 。 比如创业板企业泰格医药 , 随着国际化的推进 , 需要获得美元融资 , 因此准备在港股上市 。
医改带来的新机会
这几年 , 有几个因素推动了医疗健康板块的发展 , 包括国家的医改政策、人们对医疗需求的变化、老龄化人口的增加 , 当然也包括这次新冠疫情的影响 。
七八年前我们初次看很多医疗健康企业的时候 , 和现在不能同日而语 。 作为投资人 , 我们见证了他们成长、产品质量不断提升、逐步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 。 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 。 我们希望达到一个目标 , 就是往后其他国家会认为中国的医药产品是非常可靠的 。
我还记得十多年前 , 当我进入医疗健康这个领域时 , 正好是非典时期 , 当时国内一些大的诊断、研发做不了 , 要送到海外去做 , 而现在变化很大 。 同期我去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 , 中国企业供应的绝大多数产品就是黑白超声 , 其他产品依赖海外进口 。 现在国产的产品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 , 比如心血管方面的医疗器械 。 当然 , 在新药研发等领域 , 还是需要时间慢慢培养 。 分页标题
让我感受比较深的是 , 医改的确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行业的发展 。 仿制药进入医保 , 很多创新药降价后被纳入医保 ,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比较早去投资再鼎医药的原因——国家从政策层面推动了创新药的发展 , 让病患可以获得这些创新药 。
医改让医药医疗的一些领域增长很快 。 我们刚开始做医疗健康领域的布局时 , 每年投资两三个项目 , 到年底总结的时候 , 我们会说最好的项目投完了 , 没有其他的好公司了 。 过了五六年 , 我们发现每年投的企业越来越多 , 越来越好 。
如果说我们为此做了什么?我们会说我们不断在做出改变 , 选择优质的公司 , 推动整个行业的国际化和持续增长 。
不过需要警惕的是 , 很多VC行业关注医疗的投资者可能存在亏钱的风险 。 去年到今年 , 好几家新药公司的高管向我询问 , 现在要去融资很难 , 可不可以跟我们的被投企业合并 , 然后大家一起上市 。 如果双方不是优势互补的话 , 这并不容易 。
我也看到 , 我们投资的启明医疗上市后 , 很多投资者转而去投资心血管方面的医疗耗材 。 需要提醒的是 , 现在市场上需要融资的公司 , 是行业排名不那么靠前的公司 , 投资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是 , 是不是能看清楚这些公司的未来发展?
10年前在一个展会上 , 我有一个预测 , 就是10年后中国最大的医疗公司可能就不是当时最大的十家了 ,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了变化 。 我相信再过5年变化会更大 , 起码一些大的龙头企业会逐渐发展起来 。
后疫情时代 ,
品牌如何重启增长?
流量成本不断上涨 ,
企业如何实现高效触达?
如何以客户为中心创新产品 ,
与客户构建长期关系?
国产品牌如何突围……
答案就在这里??
。 END 。
制作:崔允琰校对:张格格审校:高欢欢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市值近千亿,陪跑十年的投资人如何解读医药赛道?,“胰岛素中的茅台”上市两周】点在看 , 让更多人看到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