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少女作家蒋方舟:一个没有作品的天才儿童

来源:头条号-趣史录
谈少女作家蒋方舟:一个没有作品的天才儿童
蒋方舟当年的光环着实亮的耀眼 。 年仅七岁便开始写作 , 九岁写成《打开天窗》并出版 , 12岁开设了媒体专栏 , 2008年被清华大学降六十分破格录取 , 2012年从清华毕业后就成了《新周刊》的副主编 。蒋方舟已经过了三十岁了 , 再也不是当年那个被捧着的天才少女了 。 她很焦虑 , 因为周围的声音一直是:“你一直没有作品 , 你泯然众人矣了 。 ”到今天 , 最为刺痛蒋方舟的还是“没有作品”这件事 。
谈少女作家蒋方舟:一个没有作品的天才儿童
“所有天才儿童都是对于成人世界的一场献媚”蒋方舟的写作是在母亲尚爱兰恐吓之下开始的 。 蒋方舟七岁那年 , 母亲告诉蒋方舟 , 如果她不在小学毕业前出版一本书 , 她就会被警察抓走 。 蒋方舟的父亲是乘警 , 当场拿出手铐配合妻子 。 年幼的蒋方舟不知所措 , 泪流满面 , 在父母目光如炬的监督之下 , 伴着鼻涕和眼泪 , 历经八小时写出了六百多字 。蒋方舟的母亲看完她的第一篇文章 , 称她为“天才” 。 蒋方舟称:“它既是鼓励 , 也是诅咒 , 我被指定为天才 , 所有我要有能力成为天才 。 ”自那以后 , 蒋方舟开始如同古时仲永一般 , 在家里被众人的注视下进行写作 。蒋方舟九岁出版《打开天窗》后 , 迅速成名 , 被媒体称作“天才少女” 。 在各种活动现场她表现得尤为老成 , 为了满足外界对她的设定与期待 , 她常常故意语出惊人 , 说一些奇怪的话 。 各大媒体争相采访她 , 蒋方舟常被要求在镜头前表演各种让她感到“恶心”的事 。 对于这一切 , 她形容自己像一件玩具 。母亲还曾想让蒋方舟退学回家专心写作 , 但蒋方舟的班主任留住了她 , 从此蒋方舟成了学校唯一不用写作业的孩子 。 为了方便蒋方舟创作 , 学校还专门为她配备单人寝室 , 她因此遭到同学排斥 。蒋方舟在童稚无知之时便被捧上高位 , 被强迫写作与表演 。 蒋方舟的童年如同一所监狱 , 她不得不在监视下成长 , 她也无时不担忧自己不能成为天才 , 辜负那些观望她的大人们的期待 。
谈少女作家蒋方舟:一个没有作品的天才儿童
质疑的裹挟伴随光环而来的还有质疑 。蒋方舟自被特招进入清华大学 , 再到刚毕业便成为《新周刊》副主编 。 蒋方舟都被质疑她的“好运气”都是因为她的名声使然 。再到后来舆论开始攻击蒋方舟的写作是其母亲尚爱兰代笔完成 。 这个自小被强迫在成人世界出卖谄媚的女孩遭到了各种攻击 , 但蒋方舟却一度像个乖孩子一样 , 从不还口 。社会早就认定 , 文化人该是两袖清风 , 风度翩翩地在冷板凳上创作出惊叹世人的作品的形象 , 作为一个文化人 , 是不应该与商业亲近的 。 但蒋方舟偏偏走上了这条路 , 惹得外界质疑之声更为密集 。蒋方舟在二十五岁左右 , 开始参与大量商业活动 , 其中包括真人秀节目 。 蒋方舟在参与某档综艺节目时 , 曾直言自己为了加戏 , 故意在别人休息时跑出去打拳 。 慢慢地 , 蒋方舟在各种综艺节目里变得游走自如 , 她阅读与写作的时间被挤压 。刚开始 , 蒋方舟还沉溺在金钱与名利的双丰收带来的满足之中 , 不久后 , 来自文人的自省便敲醒了她 , 她开始怀疑自己所选择的一切是否是对的 。 更让她难过的是外界一直质疑她是否值得天才作家这一称号 , 因为她靠着儿时的作品拿过几个少年奖项便再无“能放上台面”的作品 。蒋方舟曾经与母亲在餐桌上议论某女星时 , 被母亲反问:“那你呢 , 你有作品吗?”蒋方舟一时语噎 , 这句话真正地刺痛了她 。蒋方舟开始厌倦诸如“天才少女”一类的称号 , 她从未想要当天才 , 但却被逼着往天才的道路上走 。 蒋方舟开始承认自己并非天赋异禀 , 而且她已过三十 , 再也不是少女了 。分页标题
谈少女作家蒋方舟:一个没有作品的天才儿童
“我怀念在东京的日子”蒋方舟逃往了东京 。蒋方舟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之邀 , 前往东京 , 得到了一个安静的环境 。 在东京 , 没有人知道蒋方舟是谁 , 没有人会质问她为什么不出新作品 , 没有人会以年少成名这件事去对她评头论足 。蒋方舟在东京的一年里 , 得到了充足的阅读时间 , 她在《东京一年》中 , 如此描述:“有生以来第一次 , 我度过了一段完全真空的生活 , 没有目标与意义 , 每天一睁眼就是一大片需要填补的空白 。 ”蒋方舟的心在东京被完全打开 , 她开始发现原本的自己的痕迹愈发明显 , 她要找回自己了 。在东京的日子及其缓慢悠闲 , 蒋方舟看破了年少时的那场闹剧 , 她在那些日子里早早地学会了谄媚与迎合 , 也就是她在《奇葩说》中所说的“讨好型人格” 。 蒋方舟在写作上绝对算不上天才 , 但是天赋还是有些的 。 她认为 , 尽管是天赋也需要强大的阅读与积累 , 否则天赋便会像一滩死水 , 活也活不过来 。然而过早的成名为蒋方舟带来了较于同龄人更为充裕的物质 , 她可以就以文学为业 。 她认为“出于某种义务 , 要对得起这个幸运 。 ”从东京回来后 , 蒋方舟显然更松弛了 , 她不再患得患失 , 在意外界的质疑 。 她开始刻意给自己的阅读写作留下时间 。 《东京一年》虽然不算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 , 但这是蒋方舟真正打碎“天才”这顶王冠的开始 。在东京的日子到现在还时常被蒋方舟怀念 。正如蒋方舟所言:“所有天才儿童都是对于成人世界的一场献媚 。 ”从被逼迫写作那一刻起 , 蒋方舟就成了最无辜的“天才” 。 文学于蒋方舟而言是另一个世界的通道 , 但在外人眼里却成了蒋方舟本应执行的任务 , 而且必须做得出色 。蒋方舟一路走过来 , 经历过错误的选择 , 但所幸的是 , 她终究找回了自己——她本就可以不做天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