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天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为何宋朝改嫁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
宋代时期 , 对于女性地位的争论在史学界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 不过从文献记录或者史料之中 , 我们不难发现 , 妇女再嫁是宋朝政府所容许的 , 而在法律条文中清晰的规定了出来 , 在法律中规定 , 妇女再嫁请求权和不嫁请求权 。 再嫁请求权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 , 比如丈夫因为犯事逃亡或者异乡编管都可以提出再嫁 , 对于丈夫死亡的 , 在服丧期满后可提出再嫁 。 但是在实际执行中 , 提出再嫁是能得到官府的认可 , 但不嫁请求权则受到家庭等因素的干预 。
宋代是一个商品经济很发达的时代 , 社会风气相对比较开放 , 妇女守寡的意识也比较淡薄 , 加之法律也规定容许妇女再嫁 , 所以妇女的自主婚姻行为也比较发达 。
本文插图
宋代女性再嫁的基本特征
妇女再嫁在宋朝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 由于宋代经济很发达 , 社会风气也很开放 , 并没有多少受到儒家思想中“三从四德” , “烈女不嫁二夫”影响 , 因此 , 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逐步演变成为了义和利并重的思想 , 民众都从最实际的利益出发 , 认为妇女再嫁本就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 也不违背人伦纲常 , 何必要让其独守空房 。
宋朝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 , 鼓励守寡或者独居妇女再嫁 , 这种很宽松 , 很包容的态度也成为宋朝妇女再嫁成为普遍的原因之一 。 虽然妇女再嫁成为普遍现象 ,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她们有充分的婚姻自主权 , 我们要从真实的史料 , 事例出发 , 探究其类型和当时制度 , 思想等 , 进而理清思路 。
本文插图
宋朝妇女改嫁或者再嫁最高峰时的盛况
“夫妻不想安谐而和离者 , 不坐 。 ”这是大宋法律中明确规定的 , 说夫妻双方因为过不到一起离婚的 , 法律是支持的 。 可见 , 在北宋时期 , 政府对于改嫁或者再嫁这个话题并不避讳 , 皇室 , 宗室 , 官僚之家 , 支持寡居女性改嫁或者再嫁的比比皆是 。 追寻其中的原因 , 无非就是有以下几点原因 , 一是法律明确了妇女可以改嫁或再嫁;二是处于统治地位的官僚赞成妇女再嫁 , 并且很支持;三是因为社会开放 , 人们对于贞节观念不是很强 。
宋真宗时期 , 对于离婚后妇女的改嫁也做了明文规定:“诏不成娶妻之民给取其财而亡 , 妻不能自给者 , 自今容许改适 。 ”——《宋史》
以上这些都是国家从法律层面对妇女改嫁的规定 。
再从当时的官僚集团来说 , 大量的官员对于妇女改嫁或者再嫁的 , 都持有很宽松的态度 , 若是自己家里有此情况 , 他们也会支持的 , 这其中最著名的要算王安石了 。 王安石的儿子娶了媳妇以后 , 生有一个儿子 , 但是因为一场变故 , 他的儿子去世了 , 王安石看到媳妇还年轻 , 于是旁敲侧击的 , 又不得罪媳妇的让她改嫁 。
这方面的事列还有不少 , 宋代理学大师程颐的外甥女自丈夫去世以后 , 一个人领着孩子艰难度日 , 程颐亲自为她挑选夫婿 , 支持她再嫁 。
本文插图
北宋对于妇女再嫁的宽松政策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 在封建王朝的传统观念中 , 对于妇女贞节都是很看重的 , 到了宋代初期的时候新的儒学思想对于贞节的观念更加的看重 , 它不仅锁住了妇女的妇女的自由 , 也锁住了整个社会的观念 。 由于宋朝大量士大夫对贞节观念不是太看重 , 统治者对其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 所以表现出了对妇女再嫁不忌讳的态度 。
从以上列举的几个事例来看 , 宋朝上层对妇女再嫁本身就持有很宽松的态度 , 这让底层的广大民众也开始觉得妇女再嫁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 因此 , 谁家有寡居的妇女 , 其家人为了她着想 , 纷纷支持改嫁或者再嫁 , 让妇女再嫁在当时达到了鼎盛 。 宋代理学对于妇女改嫁的打压 分页标题
在宋代 , 出现了一大批的理学家 , 他们有个共同的特点 , 那就是对于妇女非常的歧视 , 如理学家领军人物程颐 , 他提出了贞操观念 , 将贞节提高到了天经地义的程度 , 把妇女守节与去私欲 , 明天理相联系起来 , 以此来禁锢妇女自由 。
“孀妇于理似不可取 , 如何?”
“然 , 凡取以配身也 。 若取失节者以配身 , 是己失节也 。 ”
“孤孀贫困者可再嫁否?”
“然饿死事极小 , 失节事极大 。 ”
以上是文献资料《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中记载的理学家程颐的一段对话 。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 在他们心中 , 孤孀若是再嫁 , 那就是失节 , 若是那个男子娶了失节的妇女 , 那么他自己也是失节之人 。 就算孤孀又苦又贫瘠 , 无依无靠 , 也不能再嫁 , 就算饿死了 , 也不能失节 。
按照他们的意思 , 就是说妇女必须从一而终 , 才算是恪守妇道 。 另一位理学大家朱熹对于妇女再嫁也持有相同的态度 , 他多次要求地方上将一些坚守妇道 , 从一而终的女子让上报上来 , 对她们进行表彰 , 并且让朝廷对她们进行册封 。
本文插图
“夫丧改嫁 , 则无恩也 。 ”在朱熹认为 , 丈夫死了能够坚持不嫁 , 一辈子从一而终 , 这才算是妇人的风俗之美 。 根据《宋史》记载 , 宋朝时期 , 由于理学家的建议 , 在各地分封的“节女” , “节烈”多达三千人 。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 理学虽然在宋朝发展 , 但是还没有形成统治思想 。 正是这种理学还没有成为统治者用来统治民众的政治思想 , 所以妇女改嫁或再嫁就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 那么问题又来了 , 妇女改嫁为何在宋代会形成一种流行的社会风气呢?妇女改嫁或者再嫁为何能在宋朝形成流行的社会风气
要回答这个问题 , 其实就只有一句话 , 那就是宋朝法律支持 , 才让妇女在家能够形成一种流行的社会风气 。 宋朝法律中 , 对于妇女的再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
男方违妻而去过期不归着 , 听妻改嫁 。 这句话啥意思 , 意思就是说男方如果出行或者犯事 , 在规定的期限内还没有回家 , 妻子就可以提出改嫁 。
男方外出不归家 , 其妻任由改嫁 , 这个就比较好理解了 , 也就是说 , 这从根本上打破了以前丈夫外出超过六年以上的才能改嫁的规定 , 将时间缩短为三年 , 给妇女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 。 只要超过了规定时间 , 丈夫还没有消息的 , 妻子可以随意选择改嫁 。
再一个 , 对于丈夫因为死亡而妻子改嫁的时间也做了调整 , 由之前的丈夫死亡六年以上减为只要超过一百天就可以自行选择改嫁 。
本文插图
最后 , 宋朝政府还对相对偏远落后的地区也做了相应的规定 , 让妇女的地位以及国家权益都得到了保障 。 试想一下 , 在偏远落后的地区尚能如此 , 更别说经济发达的中原江南地区了 。
从以上宋朝法律条文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来 , 改嫁或者再嫁主要是针对妇女生存的问题 , 即便是对于一些生活不存在问题的妇女 , 也没有多么严格的约束 , 这本身就与传统的礼法是背道而驰的 , 程颐提出的“饿死事小 , 失节事大”对宋朝政府 , 乃至宋朝统治阶层 , 并没有产生多大的影响 。 除了法律规定以外 , 还有哪些原因让改嫁或者再嫁成为流行
由于理学在宋朝尚未形成统治思想 , 所以在北宋乃至整个两宋时代 , 妇女改嫁还能算是一种普通的行为 。 到了明朝 , 由于理学思想受到统治者大力推崇 , 妇女地位一落千妇女丈 , 妇女改嫁或者再嫁成了违背人伦纲常的行为 。 因此 , 朱熹的理学在北宋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中不被重视 , 也是与当时治国策略有很大关系 。 到了南宋时期 , 偏安一隅 , 却又受到连年的战火 , 这些理学思想更没有用武之地了 , 一直到明朝 。 理学被重视起来 , 朱熹的四书也成了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 。分页标题
本文插图
【洞察天窗“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为何宋朝改嫁成为了一种社会风气?】
除了理学影响不到妇女再嫁之外 , 社会舆论对于妇女再嫁持有很宽松的态度 , 当时 , 淮阴地区有两个非常著名的“淮阴二节妇”就是再嫁过的妇女 , 一位说的是有一个张生的老婆 , 被金兵俘虏了去 , 被迫嫁给了一个金国军官 , 后来 , 金兵溃败 , 她杀了后面的丈夫 , 不畏艰难找到了前夫 , 破镜重圆 。 另一个说的是她丈夫死后 , 嫁给了后夫 , 还生了几个孩子 , 偶然机会 , 她得知前夫是被后夫杀害的 , 已然去报告了官府 。 总结
宋代妇女改嫁或者再嫁之所以能够成为普遍现象 , 除了宋朝政府法律支持外 , 还有官僚集团的大力支持 , 民间舆论的有力支持 , 这三者缺一不可 。 正确去看待宋朝在妇女地位的变化 , 让我们更加清楚其中的历史渊源 , 要从真实的文献中寻求结果 , 才能梳理正确的思路 。
看宋代女性其地位 , 再看今天的妇女地位 , 天壤之别 , 小编想对广大女性同胞说 , 你们有今天之幸福来之不易啊 。
参考文献:
《宋史堪略》
《两宋妇女地位略考》
- 科技洞察力|618首天iQOO收获颇丰,旗下新机拿下不俗战绩
- 洞察军事|原创 三国打成一锅粥,为何却没外族入侵?看看是谁在镇守边疆就懂了
- 儿童节玩转趣味营销,一点资讯《当代神兽图鉴》洞察养娃痛点
- 第一财经资讯|避免成“韭菜”,这10条让你成为“洞察人性的聪明投资者” | 周末读书
- 大国洞察力|事情最后闹这么大,紧急“灭火”也不管用了,估计特朗普也想不到
- 大国洞察力|胡锡进为美10万人喊冤:这是超级大国美国一个多世纪以来最大耻辱
- 财商实战|要发展就要识时务!如何洞察权力与资本的博弈?
- 洞察军事|原创 古代赶考生盘缠丰厚,为何土匪从来不打劫?土匪:你看他腰间绑着啥?
- 大国洞察力|认定孟晚舟符合“双重犯罪”,中国大使馆发声明,加拿大法院判决
- 大国洞察力|美国死亡数据太吓人了,钟南山说了句特朗普不爱听的话,事态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