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关键词阅读:
■劳动报首席采访人员 罗菁
本报讯 一个逾23平方公里的范围里 , 哪个“点”是被老百姓(603883,股吧)投诉最多的?
虹口区很清楚——辖区内广中路的一户人家因为破墙开门违建 , 在一年中被反映了600余次!
得到这个答案 , 不是“大海捞针” , 而依靠的是“一网统管”下大数据的集纳与人工智能分析 。
通过对全区16个政务部门、35个政务系统的1.37亿条政务数据的整理 , 虹口区已经建成了以“数说虹口”为代表的“城市大脑”体系 , 从而真正实现“数据会说话” , 推进政府智能部门更加及时、准确、有效地为民做好服务 。
一个大屏装下一个“区”
一个高3.6米 , 宽11米的大屏幕 , 能用来干什么?
从最初的812项数据展示字段 , 到对接全区城运各部门2583张数据表 , 涉及数据量1.37亿条 , 虹口用它放进了一个“区”!
“一个区 , 每天会诞生多少数据?这些数据能用来干什么?”虹口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副主任朱亦希告诉采访人员 , 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 不仅仅是信息系统的融合汇聚 , 更是对城市运行各类业务工作流程的梳理整合 , 最终目标是为了帮助政府部门更好地服务民生 。
采访人员所能看到的 , 不过是一块巨屏 。 但在这块屏幕之后的 , 却是虹口区的“城市大脑” 。 在这个“大脑”中 , 隐藏着虹口区16个政务部门、35个政务系统 , 基础资源5类11项、主题资源20类200余项、部门资源32大类807项 , 涉及2583张数据表、11.08万个物联传感设备等 , 政务数据总量达到1.37亿条 。
正是这些大数据的汇总 , 将一个实体的区域“搬上”了云端 , 打造出了可随时查看、随时分析、随时派单、随时解决的虚拟虹口区 。
有的放矢解决“老大难”
每年 , 老百姓最烦心哪些问题 , 哪些又是“老大难” , 为何总得不到解决?这些 , 只要点点鼠标 , 大屏上清晰可见 。
“运用大数据分析 , 我们梳理了城市运行的矛盾问题及群众投诉集中的急难愁盼案件 , 集中力量进行处置 。 ”朱亦希指着屏幕上的“焦点事件”说道 。
曾经 , 虹口区的“12345”投诉率高、满意率较低 , 症结到底在何处?
大数据之下 , 一目了然 。 仅2018年1月至5月 , 广中路一户人家居然就被投诉669次 , 投诉理由包括破墙开门、违规搭建、占用天井等 。
工作人员上门核实发现 , 确实存在破墙开门现象 , 但是同时了解到住户是一对夫妻 , 妻子重病在床 , 丈夫双腿截肢 , 二人生活上多有不便才不得已违规破墙开门 。 经过工作人员上门沟通协调 , 投诉人不再进行投诉 。 街道在帮助解决住户生活困难后 , 违建恢复原貌 。
“以往 , 单次投诉分散在不同人群 , 加上问题较为复杂 , 往往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 ”朱亦希表示 , 而大数据将问题“聚沙成塔” , 同时也将相关部门形成合力 。
在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工具的支撑下 , 提前发现识别了市民比较关注的焦点事件 。 朱亦希告诉采访人员 , 到了2019年 , 反映最多的焦点事件只有83次 , 较2018年峰值大幅下降 , “按照2020年目前监测的趋势 , 这一峰值今年有望进一步降低 。 ”
平均处置时间减少5天
这块大屏 , 不仅是民生的“收集器” , 还是各级部门效能的“考核表” 。
问题解决率、解决时间、百姓满意率……所有这些让街道、职能部门往往“脸红心跳”的指标 , 全都细致呈现于上 。
“不仅是区里看得到 , 各城运分中心也看得到 。 ”朱亦希表示 , 让他们感到有些意外的是 , 职能部门对此并不“反感” , 相反很欢迎 。 原来 , “城市大脑”每月都会选出“TOP事件”报送给各部门 , 而这些则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攻坚”目标 , 从事件发现、指挥到事件处置 , 这一全闭环为精准决策提供了依据 。
“虹口区人口密度高 , 老旧小区多 , 社区治理难度大 。 ”朱亦希表示 , 利用“一网统管”的“城市大脑”建设 , 解决了原本城市管理中问题发现不主动 , 平台信息不互通 , 管理执法不综合的软肋 。 分页标题
目前 , 虹口全区城市运行问题的主动发现率同比增长约40% , 各街道平均处置时间减少5天左右 , 全区案件处置及时完成率达到90%以上 。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来源:(东方网-劳动报)
【】网址:/a/2020/0519/1589846899.html
标题:部门■这户人家为何一年被投诉6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