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报告建议:弱化甚至放弃房地产业经济支柱地位

看官辛苦啦!傻大方小编知道你找“中国社科院报告建议:弱化甚至放弃房地产业经济支柱地位”这篇文章很久了,是否有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脚呢?健康摘要: 范主说:以钱克刚,独孤求败~


正文开始:

中国社科院报告建议:弱化甚至放弃房地产业经济支柱地位

12

5

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在京发布了《中国住房发展报告(

2017-2018

)》。

 

报告指出,当前房企融资凸显三个风险隐患。主要表现为:

 

一是

房企融资市场信贷集中度过高,埋下融资集中度风险

隐患

2017

年三季度,在房企资本市场融资和信贷融资组合结构中,信贷占比超过

90%

解释下,所谓“信贷融资”,是间接融资的一种方式,是指企业为满足自身生产经营的需要,同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签定协议,借入一定数额的资金,并在约定的期限还本付息的融资方式。

 

“资本市场融资”,是直接融资,融资方式包括发行企业债券、发行信托产品、资产证券化、国内证券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上市公司并购等。

 

房企融资市场信贷集中度过高埋下风险隐患,说白话一点,就是房企融资过于集中在商业银行,随着楼市持续低迷及融资渠道收紧,商业银行的房企不良贷款率可能还会走高。市场动态显示,一批以处理金融不良资产为特色的投资基金已经成立,并在快速发展壮大。

二是期限错配风险加速积累

2017

年三季度期限错配引致的流动性缺口余额超过

10

万亿,约占同期住户购房贷款余额的

48%

。增额缺口超过近

2.5

万亿,约占同期按揭贷款增额的近

71%

期限错配,简单理解是指居民把短期贷款用作长期购买住房借贷。这种严重贷款期限错配,只要楼市有风吹草动,其风险会立即暴露出来。

三是按揭贷款飙涨导致偿付压力高企,孕育违约风险隐患。

2004

年按揭贷款余额不到

2

万亿,

2013

年不足

10

万亿,

2017

年一季度突破

20

万亿,三季度达到

23

万亿,在各项贷款中的比例达到

20%

 

按揭贷款如此迅猛地堆积至居民家庭中,必然加重其偿付压力。首先是月供与可支配收入比超过

40%

,偿付压力处于过重区间,加大违约概率。其次是

2017

年三季度债务负担率(住户贷款与

GDP

比)达到

44.83%

,接近风险区域。

业界普遍认为,尽管就国际比较而言,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还有较大上升空间,但近两年的迅速飙升,导致风险加大。特别是大量短期的非住房贷款“暗度陈仓”流入房地产,成为住房按揭贷款的新马甲,潜在风险更大。

 

目前,监管层已充分认识到消费贷、网络小额贷款等变向流入楼市的现象,开始出台各种措施严查,防范房地产泡沫风险。

 

中国社科院报告建议:弱化甚至放弃房地产业经济支柱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作主旨演讲

针对上市风险,社科院报告也提出了相应对策,包括:

 

促转型,降房价

,进而促降房企融资市场信贷高配

 

一是,弱化甚至放弃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地位。

 

二是,实施实业导向和创新导向的定向激励政策,引导金融资源增加对实体经济和创新型产业的配置比重。

 

三是,建构面向兜底性领域的政策性增信体系,为投放到保障性领域中的商业性金融资源提供增信支持。

 

加大政策激励力度,提速房贷证券化。

 

一是“降门槛”。主要包括机构准入和基础资产质量两个门槛要降低。

 

二是“惠税收”,即加大财税激励力度,降低发行和交易成本提高相关参与者的回报率和积极性。

 

三是“育市场”,即培育和发展资产证券化二级市场,增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在二级市场上的流动性、可交易性,帮助相关投资者进行有效的流动性管理和风险管理。

 

降房贷,优结构。即降低房贷在各项贷款中的权重,优化住户信贷结构。

 

首先是有效降低按揭贷款在各项贷款中的权重。监管层面可以设立按揭贷款权重的上限门槛,比如过渡期三年后,银行按揭贷款余额在各项贷款余额中的权重必须降到

15

%以下。

 

其次是借助于税收优惠、利息优惠等激励政策,促使金融机构住户贷款更多流向消费领域,而不是流入或变相流入房地产领域。

 

三是按从严处罚的原则,对所谓首付贷、名义上是消费贷实际上是抵押贷等违规贷款,实行双主体处罚,即对相关金融机构和个人都从严处罚。

结合社科院报告,地产锐观察有以下几点提示:

     ……

本文来源于地产锐观察

中国社科院报告建议:弱化甚至放弃房地产业经济支柱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