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小编来了!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鸿’,特意拿来分享给各位看官,如果你也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记得分享哦!健康摘要: 漳州头条联系热线:114转漳州头条小编微信:zzmxzwx关注


正文开始: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漳州头条

联系热线:114转漳州头条

小编微信:zzmxzwx

关注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老郑看漳州》由郑德鸿原创,授权“漳州头条”发表,每周一刊出,点击文章标题下蓝色字关注“漳州头条”,你才能准时接收到老郑的漳州历史文化作品!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福建电视台公共频道《金秋》>《金色人生》栏目:

自由撰稿人——郑德鸿(上)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用双脚跑遍漳州,用文字记录历史,他是自由撰稿人郑德鸿。从历史文物的保护,到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甚至身边的民生问题、突发事件等,都是他关注的对象,年过六旬却不安于颐养天年,劳碌奔波,只因心中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本期的《金色人生》带您走进他。

年过六旬,他却不安于闲适,走遍漳州的大街小巷,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发声;他的脚印遍布大小山川河流,为保护历史古迹而忙碌奔走,访遍无数人。他是自由撰稿人——郑德鸿,本期的《金色人生》带您走进他。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老郑已经记不清,这是他第几次来万松关了。自从

2015

年下半年开始关注到这座漳州古城关以后,他便着了迷似的钻入到万松关真实全貌的探索中。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郑德鸿:

我有一张1960年的老照片,正好把全高拍出来了,(通过测量每条石头的高度),大约28至30厘米,全高五十多条 ,计算出来大约有十五米左右。但是在我之前的任何文献、资料都写成25米,那这个是大错了。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万松关坐落于龙海市榜山镇梧浦村万松岭,自六朝以来就是险要关隘。明崇祯二年,即

1629

年,始建石城,如今遗址尚存,只是已不甚完整,现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根据记载,万松关上的城墙,全部由工整的花岗石砌成,高

25

米,宽

7

米,全长

100

米。然而,老郑在多次实地测量与计算之后发现,万松关的真实高度可能只有

15

米。

郑德鸿:

根据万松关两边的山势,它这个横度只能到那里,如果加上十米,那么这个长度就不止一百米,而是两百米,所以说不可能。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配音】在多次的实地调查与采访中,老郑无意间发掘到了更多与万松关有关的历史文物。这些古物散落四处,多被移为他用,一般人根本不会去注意到。

郑德鸿:

因为我知道万松关有一个亭子,但是亭子的位置在哪里我一直找不到,结果发现有一个柱子,肯定还有其他柱子,因为单柱不成亭。我就叫他们再挖,另外又挖出来一个。而且有砖、还有瓦片,这个就是一个很准确的证明。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从万松关具体的规模大小,再到城关原有的细节部位,一个个都被老郑所发现,整个万松关的原貌逐渐浮出水面,这给古迹的修葺提供了很多可靠的依据。为了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老郑还用泡沫做出模型,并将具体细节撰写成文,通过媒体的报道,引起了社会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

郑德鸿:

具体方案相关部门很快就会拿出来,这个是他们的事情了,但是我把这个事情曝光了,我如果不曝光,这个就永远成为一个谜。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正是老郑这种敢于质疑权威的精神,以及他的执着探索,让这几百年来的误解得以消除,也让我们能够看到最真实的历史。而说到他对漳州历史文化的探访,便不得不提他对漳州传统老行当的系列采访和报道,从

2012

年开始至今,他所采访的漳州老行当一共有

69

项,通过媒体的报道累积

329

篇次,数量惊人。

郑德鸿:

我采访的这些老行当,几百年来做这些工艺的人他们一直处于社会最底层,我们的史志,比如《漳州府志》《龙溪县志》不可能去记录这些东西,但其实这些都是在漳州存在了几百上千年的东西,但是你在历史上找不到一笔。我当时的一个想法是说,由于我的能力有限,我是不可能把你保护下来的,但是我让大家知道了,我把你记录下来了,那么以后翻开漳州的历史,就知道漳州曾经有珠绣拖鞋多么辉煌,漳州以前做扁担的有多少。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采访老行当是一个非常艰巨且充满挑战的任务。有些老行当的传承人很乐意接受采访,但有些艺人却比较保守,不爱出头露面;有些人则认为他们所做的产品没有前途,赚不了钱,随时都会停做,报道后也没有什么用,所以,老郑常常好几次都登门无果,最多的甚至见面八九次后才接受采访,而这都是在老郑的软磨硬泡下才得以实现的。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每一门老行当的历史,现存的状况,以及工艺流程等,老郑都要查很多的资料,然后再结合自己的采访素材来撰写文章,并配上自己现场拍摄的图片。写出来的稿件,老郑会发给几家当地媒体,通过媒体再次采访,稿件完善与修改,文章见报,或以电视形式播出,让传统老行当重新走入人们的视野。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郑宝珍 漳州传统小吃面粉枣老板:

这个面粉枣消失了好几年了都没人卖,我出来卖的时候还很少人知道,没报道过,自从老郑来报道,很多人都来买了。参加小吃节也是老郑支持的,他说去参加一下吧,这个很少人有,去参加比较多人知道。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参加了,效果还不错。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黄守正 民间艺人:

通过老郑来报道,人家会知道脱胎漆器是怎么做出来的,要是没有他我们也不知道这种脱胎漆器可以申请非遗,可以在国家的重视下继续保留下来。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对于老行当的关注,老郑在采访和报道之余,还经常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出谋划策,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给予帮助。

郑德鸿:

下一步是打算这样子,因为我跟非遗中心、还有漳州市古城办、古城开发的,我们现在已经达成一个意向,就是古城改造好以后,我们要划一个区域,把漳州这些比较代表漳州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或者传统小吃归集在一起。漳州市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老行业老手艺是一个城市传承几百年上千年的,他其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那么把这些东西在老城区里面形成一个展示,对漳州的宣传都有很大的作用,也是成为漳州的一张名片。通过宣传,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和待遇,那政府又提供一定的支持,在政策上倾斜特别的支持,那他们就能生存下去,而且传承下去。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而今,老郑虽然已经

63

岁了,但他仍然在走街串巷地奔波着,只为让漳州的历史文化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郑德鸿:

我最大的动力是说,我把我发现的发觉的这些人物、历史或者是漳州的这些本土文化把它挖掘出来,让以前没人知道的东西现在都知道了,首先这个是一个成就感。还有一个就是责任感,因为很多东西,我们历史包括很多都写错了,这样会误导后人。另外有一些比如说老行当,他们默默无闻,他们是生存状态很差。我的目的就是,我们漳州流传了几百上千年的这些文化历史,这些东西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流失。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预告】

实地走访,完成采编,如今的郑德鸿几乎平均每天要完成上千字的稿件。然而,我们很难想象,这样一个高产的文字撰稿人,竟然连小学都没有正式毕业。那么他究竟是怎样一步步走上自由撰稿人之路的呢?下期节目继续带您了解。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谢惠珊 

魏晓萍 

刘凯 

报道

 

福建电视台公共频道《金秋》

>

《金色人生》栏目

2016

3

22

播出

http://www.jq368.com/video/590.html

金秋养老服务网公众号

jinqiu3682.

金秋网网址

http://www.jq368.com3.

 

花絮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福建电视台公共频道《金秋》>《金色人生》栏目:

自由撰稿人——郑德鸿(下)

实地走访,完成采编,如今的郑德鸿几乎平均每天要完成上千字的稿件。然而,我们很难想象,这样一个高产的文字撰稿人,竟然连小学都没有正式毕业。那么他究竟是怎样一步步走上自由撰稿人之路的呢?本期节目带您继续了解。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打开网络搜索郑德鸿,在两万多条的搜索结果中,你会轻易找到他的报道,他撰写的文章;他的博客关注人数上万,点击量累计接近

50

万。他以自由撰稿人自居,不参与任何作家协会,也不松懈自我学习。而

1995

年以前,郑德鸿还只是一个做点小生意的个体户,一次无意间的写作,开启了他二十多年的自由撰稿人之路。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郑德鸿:

当时(1995年)我在做生意,隔壁一家店有个(十六岁的小女孩)没事就缠着我(让我)讲故事,我总有讲完的时候,(后来)我就想不然我讲我上山下乡的过程,我以前的经历,结果她很爱听。那一天故事讲一半,(有人)要向她买东西,她跑掉了,因为(我的)思路已经(出来了),我就用记账的笔记本开始写,写了两张纸。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1995

年的郑德鸿还是个经商个体户,文化水平只有小学毕业,此前除了帮朋友写过一篇检讨书外,没有写过任何文章。然而,这样一次偶然的提笔机会,让他一发不可收拾,一写就是十几万字。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郑德鸿:

然后我要写小说,用我的知识不够,不够怎么办,学。(我的)孩子她们当时读小学,小学有那(种)小学作文选,作文选有一个好处就是小学生写的作文老师有(点评),每篇都有(点评),我从老师里的(点评中知道)哪里不对。然后(又)找中学的语文书,全部找来重新学,然后更加深地去(阅读)一些比较经典的著作,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以后,我的写作水平提高一截,非常大的一截。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自学写作基础,搜查历史资料,甚至是采访跟自己一样经历过上山下乡的老知青们,老郑花了四年多的时间不断修改稿件,终于完成了小说——《那里并不遥远》。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郑德鸿:

(正好是上山下乡三十周年那天写好),写好了当时就打算出版,写书是要给人看的。后来有一家上海的(出版社),他说(交)四到五万块,他帮我出书。我写四五年,现在又要(我花)四五万,我无法接受。当时(1999年)正好互联网开始,我想,互联网,资源共享,我只有这个概念,就是你把你的东西放到网上去,全世界都能看到。我想这个很好,因为我们的目的是给人看,(那就)让全世界看,(没有)稿费(也没关系)。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几经周折,小说终于在

1999

11

11

日,发表于文学网站“黄金书屋”,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文学网站“人民书城”,也在征求老郑的同意之后转载了这部小说。

2004

年,这部小说被收录进《中外经典视听图书馆》,成为从今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精心挑选的

2000

多部精品佳作之一,这无非是对老郑数年努力的褒奖,更是对这部小说在文学领域里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的肯定。如今,《那里并不遥远》的手稿被收藏于漳州市图书馆,回想起当初捐献出手稿的过程,老郑心里百感交集。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郑德鸿:

我犹豫了一下,因为我这个手稿就这么一份,我是已经包装来包装去,用塑料袋包了好几层,这个是比钱还重要的东西,当时真的是张口结舌。后来我想,(把这些手稿留在家里),总有一天(会遗失掉),不如给国家,眼泪(马上)掉下来。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小说《那里并不遥远》获得的认可,激起了老郑对文学创作的热情,陆续写了几篇中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上传到网络后再次获得好评。

2008

年,他在网上开通了自己的博客,发表自己的创作,很多文章被报刊杂志等选载。

2011

年,他开始关注漳州老行当,并进行深入采访。为此,《漳州广播电视报》还专门为他开了个专栏,让他以每周介绍一个老行当来进行报道。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郑德鸿:

这个是我出门随身带的一个包,我这个包里面装什么东西呢,装了(我)所有采访必须的东西,照相机,这个照相机同时可以录像,录音笔,笔记本是肯定(要有的),笔肯定需要,这些是必备的。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如今,频繁的采访成了老郑生活的日常,整个漳州的大街小巷几乎都被他走遍了,到边远山村实地采访对他来说也是很经常的事。从小说创作到漳州老行当的报道,从身边的民生新闻再到历史文化的探索,老郑渐渐成为活跃在网络与传统媒体的“草根采访人员”。近来,他又试图破解漳州江东古桥这一千古之谜。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郑德鸿:

在古代怎么把一个石梁,两百三十吨(的石梁),怎么把它从采石场运来,又怎么把它架到桥墩上面去。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漳州的江东古桥是我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石梁最长的重达约

200

多吨。以当时的条件,这么重的石梁,如何把它们架上桥墩,而这些石梁又是来自何方,都成了未解之谜。为了破解这个谜题,老郑前后不下七次到现场考察取证,采访了很多当地居民。了解到当地的水文、地质等条件,并通过绘图、计算、组合模型等,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揭开江东古桥的神秘面纱有了一定的进展。他将自己破解谜题的过程整理成文稿发布网络,并接受了媒体的采访,通过媒体向社会大众展示了整个过程,也为江东古桥之谜的破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向。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现在,老郑又开始投入到下一个系列专题的采访与准备中。沉迷于自己喜爱的工作,周一或者周末,对老郑来说,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郑德鸿:

我现在是感到说我(缺)的是时间,不是(别的)东西,因为需要我采访的,我计划一堆堆的,(没法)停下来的,(现在根本)停不下来。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他是媒体眼中的“草根采访人员”,却用最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写出来的每一篇稿件;他自嘲是个“草根坐家”,喜欢坐在家里写写东西,然而他访过的人物之多,走过的街巷之繁,让我们自叹不如。如果说当初老郑走上创作之路是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那么他今天的收获,便是二十多年的忙碌与奔走、真诚与努力得来的。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花絮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老郑看漳州】福建电视台采访自由撰稿人、漳州头条专栏作家郑德 

谢惠珊 

魏晓萍 

刘凯  

报道

福建电视台公共频道《金秋》

>

《金色人生》栏目

2016

3

28

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