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新增三位中科院院士

欢迎您来到傻大方资讯,本页内容是《南京新增三位中科院院士》,既然来了就转发一个再走呗。

正文开始:





□紫金山/金陵晚报记者陈曦





11月28日,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细则》的规定,2017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61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6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此次南京有三位教授正式成为中科院院士,分别来自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





据了解,39岁的清华大学教授颜宁未能入选。在此前157名候选人名单中,颜宁以膜蛋白结构生物学专业分属生命科学和医学部。颜宁也是157名候选人名单中最年轻的一位。





南京大学





郭子建





1961年10月出生。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曾任配位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0-2010)。1994年获意大利国家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6年在英国伦敦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至1999年分别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爱丁堡大学做访问学者和研究员。1999年4月回国,在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1]目前或曾任Chem.Soc.Rev.,DaltonTrans.,J.Biol.Inorg.Chem.,J.Inorg.Biochem.,Met-al-BasedDrugs,Chin.J.Chem.,《化学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中国科学:化学》,《科学通报》,《无机化学学报》等刊物的编委或副主编。





2016年9月郭子建教授获意大利化学会与LuigiSacconi基金会联合颁发的2016年度“LuigiSacconiMedal”,表彰其在生物无机传感及金属药物领域的贡献。





南京航空





航天大学





郭万林





现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纳米科学研究所所长,纳智能材料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机械结构力学及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期从事新型功能材料与器件、飞机结构抗疲劳断裂设计方面的理论难题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建立了低维材料结构力-电-磁-热耦合的物理力学理论体系;在宏观工程环境中发现了流-固界面边界运动生电、气流生电和蒸发生电效应,突破了经典双电层动电理论。建立了飞机结构三维疲劳断裂理论、攻克了飞机结构三维损伤容限关键技术,成果被系统地用于飞机型号研制,解决了型号研制急需。





在NatureNanotech.、NatureCommun.、PRL、Adv.Mater.、JACS、NanoLett.、JMPS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多次被选为封面,被SCI收录287篇、篇均被引20次,SCI他引5148次;2014、2015、2016年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1项,授权8项。





南京理工大学





芮筱亭





博士,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欧洲力学学会会员、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芮筱亭是德国Hannover大学客座教授,Stuttgart大学客座教授,发表论文190多篇,SCI、EI、ISTP收录80篇,出版专著5部,主持完成国家和部委级重点科研项目20多项。





芮筱亭获第七届中国图书奖、解放军图书奖,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项、其他省部级科技奖励17项,申请发明专利14项,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3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