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创业公司,为什么要让技术开发挤压你的自由现金流
本文由创业者的知识秘书——团主,创作。
骑士团,技术VC的最早提出者。
骑士创投公众号,致力成为创业者的首席知识官(CKO),为创业者提供商业的新逻辑、创业的成功套路、经济的创投评……
如需转载,请联系骑士创投,并注明出处。
“开公司是为了什么?”
“当然是为了赚钱。”
“怎么衡量赚没赚钱?”
“肯定用利润衡量。”
“利润该怎么计算呢?”
“收入减去成本就是利润。”
这是大多数人对于做生意赚钱的基本认知。所谓创业,无非是开创一些前人没有做过的生意,但大家(尤其是股东)最终追求的还是利润。
上面这个逻辑是商业的一个基础,就像1+1=2一样是数学的基础。但是这是一个静态的认知,对于动态的商业变化是无法进行有效衡量的,尤其是对于当下越发复杂的商业形态。
现在的高科技创业,不仅仅看重利润,更看重持续增长。不像过去传统商业里人们是拿自己的钱创业,一点点滚雪球。现在的创业背后都有资本推动,而资本是最没有耐心的。
资本不喜欢 “一年赚一亿,十年赚十亿” 的生意,而喜欢 “今年赔一亿,明年赚十亿,后年赚一百亿”的生意。资本希望企业可以持续、快速的增长。
追求持续增长的利润,就需要持续的投入,这是个动态的过程。而复杂的财务制度,则会把收入、成本和利润做复杂的解读。投入一亿赚一千万,投入两亿赚两千万,巨大前期成本投入会被分摊到未来N年里面,财报上的利润看起来就会依然漂亮,但企业的负担却在真实的累积。
但只要有了漂亮的增长数据,资本就能运作企业上市,甚至运作企业在股市里不断增长,然后资本在资本市场里赚取高额回报。
在这个商业逻辑下,很多创业公司一开始就奔着“高投入、高增长”的玩法去了,反正后面有资本买单。
但商业社会里还有一个逻辑,就是竞争会促使利润减少,即想不断获得同等的利润就必须付出越来越高的成本。第一年投入一亿赚一千万,第二年还想赚一千万可能得投入一亿两千万。
在这个逻辑下还想持续增长,就必须巨大的投入,直至演化出最近些年才出现的资本补贴大战。
相比而言,商业演化在越来越快的同时,风险也在越来越高,创业失败率也在不断增高。
因此,真正懂得逆向思维、差异化思维的人,往往才是真的聪明人和最终的胜出者。做生意还是为了赚钱,但聪明的人已经不再把利润当成最终指标,而是把自由现金流当成最终指标,即除去所有资本性支出后企业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
它不同于被财务复杂化的利润,而是企业真真实实能够掌握命运的资本,可以用于挖掘企业更长远价值的资源。
对于初创企业而言,保证足够的自由现金流至关重要。除了从资本市场获得输血和自动造血外,在成本投入上也要尽量克制,以保证无论何时都有足够充裕的自由现金流量可用于更富长远价值的投资。因此坊间才会渐渐流传,轻资产模式优于重资产模式的说法。
特别是对于钱少、资源少、经验少的初创企业而言,拿大把的钱投入技术开发,以期望产品一鸣惊人,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往往熬不过几次颠簸就死在了创业的路上。
特别是随着市场对技术开发需求的逐渐旺盛,上面提到的第二个商业逻辑开始发挥作用,即想要达到某个目标需要投入的成本越来越高。而前期投入越高,失败率就会越高。因此这些才会动不动出现百团大战、前车大战而只存一这样惨烈的商业竞争
因此,创业初期最极致的轻资产,就是能不自己做的事全都不自己做,一次性的大额投入一定要避免。
技术VC的出现,其实就是应对快速商业演化而生的解决方案。把高成本的技术开发投入转化为股权投入,以保证初创企业前期能有足够的自由现金流。
骑士团最先提出技术VC的概念,就是看到一个个被技术开发压死的创业项目后,深知现金流中断对创业项目的打击有多大。而助推创业者走出第一步的方法就是,能让他们不花钱先办事,把钱留到后面更重要的事情上。毕竟,开发一个APP就成功的故事,只存在于传说中。
- 颠覆!英央行承认金融科技公司有望超越传统银行
- 国内最值得关注八大智能家居公司,除了百度小米还有谁?
- IPO减速!监管再出重拳!一上市公司遭证监会严查!这类个股你要
- 【创业须知】鲜芋仙加盟怎么样?
- 创业好项目 | 松枝记滋蛋仔加盟怎么样?
- 安徽国之梦房产有限公司
- 人工智能未来三年发展行动落地 这些上市公司拟设立产业基金率先
- 海信:从新技术的追随者到旧技术的守门人
- 耐心地寻找明年20倍估值的公司
- 2017年度中国房产风云榜----最具影响力房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