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需要一场深刻变革

普惠金融需要一场深刻变革

普惠金融需要一场深刻变革

文 \ 代军

普惠金融其实是一个“陌生人”。“存钱、贷款不就是金融嘛!”尽管这种朴素的认识恰恰道出了金融的本源和实质需求,但与如今的"金融"却相去甚远。对大多数人来说,别说普惠金融,就是金融,还说不清是什么,甚至对很多金融从业者来说,也仅仅是一知半解而已——什么对冲、掉期、错配一大堆名词还真不是都能说得清的。很多人搞起满天飞的理财、P2P、各种宝宝、各类币就认为自己是金融大咖了。这更说明社会上对金融的陌生,而普惠金融就更是一个“陌生人”了。然而,在“金融就是嫌贫爱富”的行业本质被人津津乐道的时候,普惠金融才真正地拉开了金融大变革的序幕,也深刻地揭示了金融大未来的精神实质。

普惠金融的历史背景

传统金融的产生是在贸易越来越活跃、物质供给越来越丰富、财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的经济发展历史长河中,信息表达和传递方式滞后、信息不对称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的。历经变迁,形成日趋复杂的金融体系。而今的中国,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金融行业拥有了更多的市场机会,更大的利润空间,更高的社会地位。而这一切并没有也不会驱动金融机构向下、向基础层面去利用发展更快的信息技术去减少和打破信息不对称,促进贸易流通,而是更乐于以金融机构为中心向上、向更高层次的金融业态发力,构建各种虚拟化、博弈化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交易架构。这就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高企发展艰难,金融机构收益却持续攀升;实体经济产业融资渠道日趋狭窄,金融机构证券市场占比却大幅飙升;实体经济面临产业调整、升级,资金需求旺盛,金融机构存贷比持续下降,同业交易规模大幅攀升;普通大众的基础金融服务产品匮乏并难以获得,金融机构高净值客户服务设施迅速增加;大众被高收益引导进入各种不明究竟的金融产品中,危机持续积累,甚至导致金融危机,金融机构却依旧大力开展将资产层层打包、层层加价的所谓“创新”;全民搞金融、“产融结合”成了社会经济活动热点,而违约、跑路、欺诈也同时成了新闻焦点。显然,金融业正脱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经济活动,“独自飞翔”。过度金融化不但在损害着我们的实体经济,也在侵蚀着社会道德的底线。

其实,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传统金融机构产生和发展所依赖的信息不对称已经被动摇,这也是大家常说的“脱媒”现象就是一个清晰的信号。正是这样的动摇传统金融行业基础的技术进步,使得金融业应该以一种新的业态来伴随经济的发展。社会中各种成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个体间联系变得更直接、更简洁,这也促使,金融业到了应该回归本源,回归“极简”的时刻了。普惠金融的提出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普惠金融是金融服务的大趋势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使每个人都成为经济活动中一个重要的分子。这是现代金融与传统金融最大的不同之处。这就意味着,未来的金融服务应当是平等地为任何企业和个人提供丰富、无歧视、便捷的金融服务。在很多人看来,普惠金融就是小额贷款,未免以偏概全了。普遍性、公平性、便捷性、低成本是普惠的基本要求。普惠金融是经济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诉求,是人们生活日趋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信息化为普惠金融提供了可能和巨大的市场潜能。而要实现普惠金融的要求,则需要扎实地做好基础的建立和机制的创新才行。

就我国目前推行普惠金融角度来看,普惠精神并不容易体现。金融机构在利润驱使下,缺乏践行普惠金融的动力。即使是监管部门的硬性要求,也往往被机构通过以大化小、息费结合、统计归类上做些手脚,来应付报表。从客户方面来看,金融机构真正盯着的还是那些“高富帅”,各种资源、服务都还是向他们倾斜。从产品方面看,高端的产品团队一定在同业、大客户领域,可以一户一策,针对性地设计产品。这个方案不行,连夜加班也要做出客户满意的方案来。而针对大众的、小散的客户,没有产品团队或者团队规模极其小,而产品也更是少的可怜,难以有重大的创新。从机制上看,做大客户获得的付出激励比必然会高,这已经成为共识。按照这样的模式走下去,普惠金融的实现将有长长的一段路要走。

变革为普惠金融提供推动力

银行的经营模式目前主要还是依赖于对客户群体账户的瓜分。谁占有账户多,谁体量大,谁就有话语权。而对账户资源的把控正是支撑现在各种金融体系运转的基础,豪赌的资本。那么,这场变革首先要变更固有的金融机构经营基础——账户体制,这也是每个人权利的基础。人生来就有其与生俱来的一系列权利,财富的权利是其作为一个经济个体必须拥有的基本权利。既然是基本的权利,为什么不把账户变为社会的基础设施呢?作为基础设施,就是要求每个人都要有自己唯一并且是与生俱来的账户,这个账户要受到政权的最大权威的保护,任何个人和机构都无权侵犯。作为基础设施,账户管理就像自来水和电力一样,随时、随地可以获得;作为基础设施,账户不再属于任何一家金融机构,每一个人也无需再去好多家银行开户,被银行划分为三六九等;作为基础设施,其资金不归任何商业机构所支配。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普惠金融需要新的运转机制。借贷可以在个体与个体间、账户与账户间直接进行。结算不但可以直接点对点进行,还可以进行全路径追溯资金运转路径。商业服务机构可以通过向发钞机构融资来发放贷款。商业服务机构可以依靠自身管理和投资能力帮助签约账户进行财富管理。在唯一账户和可追溯机制下,洗钱行为遁为无形。欺诈行为最终可追溯而无法实施。数字货币使用更顺理成章。投资行为更加容易受到投资人监管。金融监管更多地关注于公平性。金融机构失去对大量金融资产的控制权,在金融体系内空转的动力将由于资金成本上升而失去意义。金融机构也因为能够平等在市场和发钞机构获取融资而无需进行机构间资金操作。金融危机将难以由金融巨头来诱发。

普惠金融需要新的参与者

在账户体制转变为像身份证一样由国家管理的基础设施后,传统的金融企业将发生巨大的转变。存款机构消失,转变为支付结算服务机构和投资管理机构。贷款机构更加多样化,有直接用自有资金或向发钞机构融资发放贷款的,有做贷款中介的,有做贷款管理服务的等等,使得人们需要融资时能够更加方便地得到服务商的支持,贷款管理成本也由于单一账户体制而大大下降。各类投资机构异常活跃,因为他们能够对自己投资的项目或企业的活动进行有效监控。一些新的参与者会层出不穷,帮助各个账户所有者提供专业的咨询、辅导、评估、追偿、预警等服务。

这场变革在目前的货币形成体系下,需要发钞机构进行主导。只有发钞机构来确定账户体制的变革,才能约束传统金融机构同步进行变革。而数字货币的推出为实现账户体制变革提供了良好的窗口时间和技术保障。这种变革彻底改变了普惠金融自上而下推动的被动局面,使受服务的群体成为具有选择权的主导者。

普惠金融不能继续停留在旧的机制下“徘徊”。只有彻底来一场深刻的金融变革,才能使普惠金融成为一个自觉行动。普惠金融践行者的那份情怀,也只有在这场深刻变革中才能得到最深沉的释放。

普惠金融需要一场深刻变革


《金融电子化》新媒体部

主任 / 邝源   编辑 / 潘婧